皮膚癌——中醫治療

 

資料提供/更新:余嘉慧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中醫臨床教授

 

 Prof Yu.PNG

 

簡介:

在這篇文章中余嘉慧教授為我們介紹中醫如何治療皮膚癌。

 

甲、概況 (包括器官、系統、中醫和西醫詞彙上的使用和分別)
乙、病因/症候/確診
丙、治療方法

 

甲、概況 (包括器官、系統、中醫和西醫詞彙上的使用和分別)

皮膚癌泛指發生於皮膚的惡性腫瘤,包括有黑色素細胞瘤及非黑色素細胞瘤兩大類。較常見的非黑色素細胞瘤,又細分為基底細胞瘤及鱗狀細胞瘤。

在2019年,本港共有1169例皮膚癌新症,其中非黑色素細胞瘤佔1081例,黑色素細胞瘤佔88例。三種皮膚癌當中以黑色素細胞瘤的惡性度及死亡率最高,2019年共有67例皮膚癌死亡個案,其中黑色素細胞瘤佔超過七成(48例)。

非黑色素細胞瘤多發生在臉部以及容易照到陽光的地方,也可能經由淋巴腺轉移到其他內臟,使淋巴結腫大。黑色素細胞瘤最常發生在四肢的末端,例如手指、腳趾、手掌、腳掌等,但也有可能會出現在身體的其他地方,包含面部及黏膜處。

 

乙、病因/症候/確診

中醫認為腫瘤多由內外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外因多為濕、熱、毒邪,內因常見情志不暢、喜怒懮思,導致肝脾兩傷,氣鬱血瘀、痰濁互結,鬱滯肌膚。而明朝外科古籍《外科正宗》也曾提及「翻花瘡」,它的症狀類似於現代醫學的鱗狀細胞瘤。《外科正宗》:「翻花者乃頭大而蒂小,小者如豆,大者若菌,無苦無疼,揩損每流鮮血,久亦虛人。」

皮膚癌早期以熱毒、痰瘀壅盛為主,可以見到局部癌腫烏黑或顏色不均,或有紅腫潰瘍、疼痛、滲血等。如到晚期,邪盛正虛,則見疲倦乏力、面色蒼白等氣血兩虛的症狀。
 
西醫認為過度暴露於紫外線照射或經常接觸化學物質都有可能做成皮膚的損害,繼以發生皮膚癌。本身有已存在的痣及有皮膚癌家族歷史的也是高危人士。

 

丙、治療方法

基層細胞瘤及鱗狀細胞瘤大多透過冷凍、燒灼術刮除、手術切除或放射治療根治。黑色素瘤因惡性度高,一般連帶周邊的正常組織進行手術切除。對於不能接受手術切除的病人或已出現擴散的晚期病人,則考慮化學治療方案。
 
中醫按不同皮膚癌的表徵,舌脈情況辨証,將初起皮膚癌分為三型,包括有血熱濕毒、血瘀痰凝或肝鬱血燥型,後期癌腫日漸擴大,邪盛正虛,則易轉成氣血兩虛型。

四型的治法方藥如下:

血熱濕毒型-治法:清熱涼血,除濕解毒-方藥:黃連解毒湯加減;

血瘀痰凝型-治法:活血化瘀,化痰散結-方藥:桃紅四物湯合化堅二陳湯加減;

肝鬱血燥型-治法:疏肝理氣,養血活血-方藥:丹梔逍遙散加減;及

氣血兩虛型-治法:補益氣血,佐以解毒-方藥:托裡消毒散加減。
 
皮膚癌患者平日應防止過度日曬,保持心境愉快。黑色素細胞瘤惡性度高,擴散快,難以手術根治,預後不良。非黑色素細胞瘤在腫瘤切除或電化療後,應著重氣血雙補,以中藥固本培元,使正氣恢復。

 

(於2022年2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