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予

在「佛眼看生死——如何做到生死兩相安」一文中,衍空法師說:

“如病人覺得來到世上走一轉,總該遺留一些好的東西。那我們便該把握機會與他一起去關懷別人、與別人分享自己所有的;這就是布施。布施可以包括分享財物、捐贈予有需要者。如果病人是想這樣做,照顧者應該替他籌謀。西方的概念亦有遺贈世人的傳統 (legacy)。”


看了之後有深切感受。

有些人覺得患上了頑疾,就是連自己也照顧不了,更遑論去幫助別人。這其實未必盡然。

患上癌症的朋友仍然有空間可想想,自己可否在接受治療和休息以外的時間,利用歷年積聚的知識和財富,幫助有需要的人。

我見過不少癌症康復者甚至是正在患癌症的朋友,都在不斷發放正能量,利用自己的知識和時間去當義工,例如在癌症病人資源中心服務,為同路人帶來安慰。

在財富方面,除了留給至親至愛外,亦可考慮是否有一部分可用作捐贈。如有這念頭,自然會考慮到該捐贈給哪些慈善機構。在考慮期間需要思索和搜尋有關資料,這可令本來憂傷和無聊的日子變得積極和有目標,令自己的生命再次發出光輝,幫助到有需要的人。

瑪竇福音 10:8 説:

            “你們白白得來的,也要白白分施。”

ch22_article13_p1.jpg


佛教亦宣揚布施行為,這是一種重要的修行方式。如果病人覺得來到世上走一轉,總該遺留一些好的東西。那麼我們便該把握機會與他一起去關懷別人、與別人分享自己所有的,這就是布施。什麼是自己所有的?用簡單的話來演繹,佛教徒說的「法布施」,就是以清淨心為人宣講如來正法,使聞者得樂,資長善根。普通人就是分享自己的知識、學問、人生經驗、正面價值觀等,以期可啟發開導有緣人。對佛教徒而言,「財布施」包含內外兩方面:一是捨身行菩薩道,一是把自己所擁有的衣食財物施予別人。

普通人在精神上,亦同樣可為自己的理想信念而貢獻社會、國家、世界,以至全人類;而在物質捐獻方面則本質相同吧。最後的「無畏布施」,即眾生若有種種災難怖畏之事,能夠安慰他們,幫助他們免去內心的怖畏。大抵佛教中人是以佛學義理達到上述目的;而普通人則是憑自己的專業或個人修為去安撫解難除怖畏吧。

不論宗教信仰或不同人生觀,我總相信,善念行善是普世的;幫助別人骨子裡是幫助自己,有能力贈予,是自己莫大的福份。


王榮珍
24/4/22

 ch22_article13_p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