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提供/更新:卞兆祥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中醫藥發展)
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主任
簡介:
在這篇文章中卞兆祥教授為我們介紹中醫如何治療肝癌。
甲、概況 (包括器官、系統、中醫和西醫詞彙上的使用和分別)
乙、病因/症候/確診
丙、治療方法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內臟,也是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緊貼右肺葉、位於橫膈膜下方,在胃的右邊。形狀呈角錐形,分為左葉和右葉。肝臟的下方是膽囊、小腸和胰臟。
在香港大部份的肝癌個案是由乙型肝炎引起。隨着近30年來在香港出生的人均已接種乙型肝炎疫苗,相信將來因為乙型肝炎而引起的肝癌個案將會越來少。
其他病因包括:
・丙型肝炎肝硬化、
・酒精性肝硬化、及
・長期脂肪肝等。
在西方社會因為脂肪肝而引起的肝癌個案越來越多,主要是因為肥胖問題真是日趨嚴重。
從中醫角度來看,肝癌病位在肝、病性通常虛實夾雜。主要是因為飲食不節、情志鬱結等。初期脾虛濕阻;中期氣滯血瘀痰濕瘀毒;後期則正氣虛弱。
肝臟約有六成細胞由肝細胞(hepatocyte)組成,其次是由血管壁細胞和膽管(bile duct)壁細胞組成。在原發肝癌中,大約有九成是來自肝細胞。所以坊間一般以「肝癌」簡稱「肝細胞癌」。
中醫經典中與原發性肝癌症狀相似的疾病被描述為:
・癥瘕、
・積、
・黃疸、
・臌脹、及
・脅痛等。
「諸病源候論,癥瘕病諸候」提到「盤牢不移動者是癥也」。
「靈樞,水脹篇」論述臌脹說:「臌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
「素問,臟氣法事論」說:「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中醫一般認為肝癌因肝膽濕熱、肝鬱脾虛、瘀血凝聚而成。
肝癌常見癥狀有:
・上腹或右脅下腫塊、
・肝區疼痛、
・黃疸、
・腹水、
・腫脹、及
・體重下降等。
根據癥狀可歸屬於中醫「積聚」、「暴癥」、「黃疸」、「臌脹」等。
中醫對其不良預後早有認識,如「卒暴癥,腹中有物堅如石,痛如刺,晝夜啼呼,不療之,百日死」。這與現代醫學描述晚期肝癌生存期只有3-4個月頗為脗合。
手術切除及術後的放、化療是治癌早期肝癌的主要手段,而術後復發是主要關注點。肝癌切除手術後復發率以第3年以前為最高。中西醫結合治療,可以提高治療肝癌的療效果。
手術後,為了防止肝癌復發和轉移,可配合中醫藥治療。臨床上肝癌的病位在肝,與脾和腎非常密切,所以病變往往會影響到脾和腎。臨床上可通過健脾養肝補腎法治療,例如採用補中益氣湯以健脾益氣,六味地黃湯以滋補腎陰。此外,常用的藥物還包括當歸、白芍、薏米、法半夏等。
肝癌的患者可能也會同時接受西醫化療、放療。
在接受西醫放、化療的過程中,病人本身的正氣可能更不足了,中西醫結合治療便可改善情況。
對於放、化療副作用的處理,中醫有自身的一套原則和方法。
放、化療確實對身體有損傷。常說的化療,屬於中醫的寒性藥物,容易傷陽氣。這時候治療用健脾益氣的方法,或者是溫陽補腎的方法。
至於放療的病人,放療大多偏熱,多傷及人體的陰血。這時候治療一方面養肝補血、另一方面則養陰補腎。通過這個方法就可以降低藥物的毒性,提高病人的抵抗能力。
食療亦有幫助,病人不應吃過於油膩的食物,而應該吃一些高蛋白質的食物。
整體來說,中西醫結合對於治療肝癌有一定的作用。在此過程中,病人應注意以下各點:
第一、要注重中醫特色,從調節臟腑功能方面入手。通過調節人體,改善腫瘤的微環境, 達到治療與預防復發的目的。
第二、要注意調理情志。有研究發現在被調查的肝癌個案中,暴躁型的人約佔48%,抑鬱型的人則佔25%,顯示患病與性格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心理調整在治療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第三、要密切監察身體狀況,萬一疾病復發亦可盡快採取適當行動。
(於2021年1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