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嚥困難的成因

 

鄺伊蘭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智齡研究院副院長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副教授
言語治療師

 

訪問:王榮珍

 

123 Janet Wong.jpg  

 

 

簡介:

很多老人家有吞嚥困難的問題,有些照顧者可能認為這是人老了的正常現象不需理會,但如果不適當處理可以引致不同的不良後果。在這篇訪問中鄺伊蘭博士會和我們探討吞嚥困難的成因,在了解之後照顧者就可按需要尋找對策。

第一部份——吞嚥困難的成因
第二部份——吞嚥困難的表現
第三部份——吞嚥機制
第四部份——吞嚥困難患者的問題
第五部份——不適當處理吞嚥困難的後果
第六部份——「照護食」

 

第一部份——吞嚥困難的成因

王:很多老人家都有吞嚥困難的問題,有些家人可能認為這是人老了的正常現象不需理會,但是如果不適當處理可以引致不同的不良後果。今天我很高興邀請到鄺伊蘭博士和我們探討一下這個課題。

Elaine 非常感謝你接受我的訪問。

鄺:不要客氣。

王:首先我們從基礎談起,什麼是吞嚥困難,或是英文所說的「dysphagia」或「swallowing difficulties 」?

鄺:一個人吞嚥食物有一個一定過程:

  • 把食物放進嘴裏;
  • 咀嚼;
  • 物和口水混和、成為食團;
  • 把食團吞嚥下喉部;及
  • 食物經過食道到達胃部。

在整個過程中如果出現任何問題,都會引致吞嚥困難。

王:吞嚥困難英文是 「dysphagia」。

鄺:「dys」就是任何不好或是有問題的意思;而「phagia」就是和吞嚥有關。所以「dysphagia」就是吞嚥有問題的意思。

王:不同原因都可以導致吞嚥困難,想請問在癥狀方便可有很大的不同?

鄺:除了很特別的情況都不會很不同。

中風是一個引致吞嚥困難的常見疾病,大概佔所有吞嚥困難患者30%以上。其次就是一些神經性退化症,例如柏金遜症。

還有年齡。隨着一個人的年紀增長,吞嚥肌肉的減弱、呼吸道的保護變差、整個吞嚥過程牽涉的不同協調能力下降,都會造成吞嚥困難。根據統計,超過10% 65歲以上的人士都可能會有某程度上的困難。

王:在香港的情況如何?

鄺:我們並沒有大規模的本地數據。不過根據國際數字,大概8%的人口會有吞嚥困難問題。

王:如果香港有大約七百萬人,那麼便有50多萬人有這個問題。

病人多數是在什麼階段?

鄺:如果是因為年長的問題,那麼隨着年齡遞增,情況就會越來越惡化。但是如果是因為中風,在中風之後的情況是最差的,之後隨着復健情況可以慢慢改善。

至於能夠改善的程度,那就看個別情況,例如病人的疾病有多嚴重、他的年齡、他在出事之前本來的吞嚥能力等。

我們當然希望最好能夠回復到出事之前的情況,就算不行,也希望能夠有所改善,令到病人可以自己安全進食。

王:所以並不可以說吞嚥困難是一條不歸路。如果有某些好的因素,例如訓練,情況也是可以改善的。

有些朋友想知道,吞嚥困難是否能預防呢?例如盡早做一些鍛練肌肉的運動?

同時如果做這些運動是越做得多越好?還是做得多會有勞損?

鄺:其實我們的吞嚥機能是非常耐用的,並不需要擔心用得過多會有勞損問題。至於運動是否能夠預防,某程度上是可以的—-例如一些針對下顎強化的運動,就好像我們在公園做甩手操、鍛練一下肌肉。

我自己覺得最好的方法就是我們正常的使用我們的能力,千萬不要明明有能力都不用,例如因為不想咀嚼,就把食物煑到非常之爛。

王:正常使用是最好的方法。

 shutterstock_2139908517 copy.jpg

 

 

第二部份——吞嚥困難的表現

王:吞嚥困難的患者會有什麼表現?

鄺:吞嚥困難患者大致上有以下表現:

(一) 進食困難

  • 須吞嚥數次才能吞下食物;
  • 需要很用力地咀嚼或吞嚥;
  • 咳嗽;
  • 需要較長的時間進食;
  • 嚥後聲線變得模糊不清;及
  • 疼痛;

(二) 容易氣哽 (俗稱「濁親」)

這是很多人即時想到的現象,就是病人在吞嚥過程時會「濁」到,特別是進食時太急或飲水時太「大啖」。

這是由於病人的反射機制啟動較為緩慢,又或是喉部向上抬的速度太慢或力量不足,使氣道沒法及時關閉,病人濁親就會咳嗽。

但其實「濁親咳嗽」並不是不好的,因為它能將食物從氣道中「咳」出來。如果食物跌入氣道,但是病人卻感覺不到、沒有任何反應,那會構成危險。

王:所以咳嗽是一個保護機制。

鄺:是的。

(三) 吞不乾淨

鄺:另外一個現象就是患者在吞東西之後,依然覺得「吞唔乾淨」,覺得有食物殘留於口腔或咽喉內。一般來說如果舌頭是有足夠的力量,它會包住食團令食物不會跌在兩脥內、殘留在口腔內。

如果食物殘留在咽喉,更是難以察覺。

這些都會構成食物稍後跌入氣道的風險。

食物殘留在口腔內,亦會令口腔發出異味 (口氣);食物或飲料亦可口中流出;

(四) 完全吞不下食物

產生的原因是病人的吞嚥機制已經極弱,難以啟動吞嚥反射,又或是牽涉的肌肉(口腔、咽喉)實在太弱,根本沒法做到所需的協調動作,把食物成功吞下去。

這種嚴重的情況多數出現於有嚴重中樞神經疾病的病人,例如中風。

shutterstock_1421376284 copy.jpg

 

第三部份——吞嚥機制

生理結構

王:可不可以和我們解釋正常人的吞嚥機制應該是怎樣?

鄺: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在吞嚥過程中牽涉的不同部位。

牽涉的部位分別為:

  1. 舌頭(tongue)
  2. 軟顎(soft palate)
  3. 會厭(epiglottis)
  4. 聲帶(vocal cord)
  5. 食道(esophagus)
  6. 氣管(trachea or airway)

吞嚥過程

王:吞嚥的過程如何?

鄺:首先,我們記住一些基本概念:

四個階段 ——

(一)口腔準備階段(oral preparatory stage);

(二)口腔階段(oral stage);

(三)咽部階段(pharyngeal stage);及

(四)食道階段(esophagus stage)。

三道活門 ——

(一)軟顎(soft palate);

(二)會厭(epiglottis);及

(三)聲帶 (vocal cord)。

兩條通道 ——

(一)食道(esophagus );及

(二)氣道(trachea or airway )。

一個正確出口——食道(esophagus )。

 

王:我們正常人覺得吞東西是簡單不過的事情,原來背後涉及的機理如此複雜。可否再詳細解釋一下。

鄺:整個吞嚥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口腔準備階段(oral preparatory stage)

這就是在準備吞嚥之前在口腔中進行的一連串準備工作,包括牙齒咀嚼、舌頭攪拌、口水分泌把食物磨碎、濕潤,變成糊狀;

(二)口腔階段(oral stage)

當食物變成糊狀之後:

  • 舌頭會把食團推至口腔的前面、舌頭的上方;
  • 舌頭和上顎擠壓;
  • 把食團推至咽部;

(三)咽部階段(pharyngeal stage)

這包括一連串由腦幹主宰的精細步驟,名叫「吞嚥反射」:

  • 軟顎(第一道活門)及懸雍垂(俗稱吊鐘) 向後縮、關閉鼻腔、防止食團不會流到鼻咽;
  • 咽部肌肉收縮,將食團向食道推進;
  • 喉部上抬、會厭(第二道活門)軟骨向下倒轉遮蓋氣管,同一時間聲帶(第三道活門)亦會收緊保護氣道、防止食團進入氣道內;
  • 食團進入食道(正確的門口);及

(四)食道階段(esophagus stage)

食道蠕動、將食物緩緩送到胃部。

王:其實最重要的概念就是食道和氣道非常接近,如果在吞嚥過程中任何步驟出錯,令食物「入錯門口」,那便有問題了。

我想了解在時間上吞嚥過程大概需要多久?

鄺:口腔準備期會較大差異,視乎食物的質地是軟或是硬、濕或是乾、需要咀嚼的時間。但之後的過程是非常短的,可能我們談的是兩秒左右的時間。

王:中國人常說「食不言、寢不語」,是不是我們在進食的時候說話,就會很容易「濁親」?

鄺:這是對的。剛才我解釋氣道和食道是鄰居,所以食物有機會入錯門口。當我們說話的時候,我們需要呼吸、打開氣管,那真是一個大開中門的情況,增加食物入錯管道的機會。

如果食物真的是入錯管道,我們就會咳嗽,把食物咳出來。

王:如果咳得太厲害,會不會傷害我們的喉嚨或是聲帶?

鄺:其實是不用擔心的,只要咳的次數不是太多,我們的聲帶會很快恢復。

王:如果病人「濁親」,我們是否應該立即給他水喝?

鄺:我會建議不用急急給他飲水,應該等他平復下來。因為如果我們立即給他喝水,我們不能肯定他整個系統已經回復正常狀態、已經準備好接收水,不會構成安全問題。

 shutterstock_1536414791.jpg

 

第四部份——吞嚥困難患者的問題

王:了解過正常人的吞嚥過程,我們就比較一下吞嚥困難患者在吞嚥期間有什麼不同之處。

鄺:我們可以看一看以下這段短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BbNxM7g2vg

王:我了解一些問題例如口乾可以導致吞嚥困難,但抑或是因為吞嚥困難而令這些問題惡化?

鄺:兩者都有可能。例如病人有這些問題可能不願意進食,導致不夠營養、不夠水份、從而引致口乾的問題。

王:可以詳細解釋一下引致吞嚥困難的一些生理問題嗎?

鄺:如果一個人從口腔到食道的結構產生變化,就會引致吞嚥困難。

以下是一些例子。

(一)牙齒損壞

如果牙齒全部或是局部脫落,又或者就算存在也是搖搖欲墜,那麼便不能有效進行咀嚼。患者可以裝上假牙,但效果未必完全理想;

(二)口亁

口腔及面頰手術有機會破壞口水腺(例如是頭頸癌);放射治療或某些藥物也有機會影響口水分泌;

(三)軟顎損壞

如果軟顎附近的結構缺損或因放射治療造成纖維化,軟顎未必能有效封閉鼻腔,當患者將液體吞下去的時候就會產生逆流現象—-就是從鼻腔流出;

(四)食道

如果食道某處因腫瘤而令其狹窄,就會令患者產生吞嚥困難,甚至疼痛。

長久的胃酸倒流也可造成食道狹窄;

(五)大腦受損

須知腦部是統籌我們身體的不同機能的。

因為大腦受損,病人認知功能下降(最典型就是腦退化症病人),便會失去吞嚥的能力。就算照顧者將食物放在患者口中他亦不知道需要咀嚼;及

(六)牽涉吞嚥過程的機能整體衰退

例如舌頭無力、不同部位失去協調能力。

王:是否一個患者可以同時有不同因素在影響着?

鄺:對的。而且患者的情況會不斷改變,照顧需者要小心留意,採取適當的對策。

王:在食物方面選擇亦要很小心。

鄺:是的,更需要避免一些高危的食物,例如是黏性高的食物,大家可以看一看以下這條短片:

https://youtu.be/OTyOL1JTdwU

王:以上談的都是生理上的問題,有沒有什麼心理影響?

鄺:其實我們進食,除了維持生命之外,很大部份的理由是社交。如果一個人有吞嚥困難問題,不敢出外和家人、朋友進食,那會很影響他的心理健康。

 

第五部份——不適當處理吞嚥困難的後果

王:如果不適當處理吞嚥困難,會導致什麼後果?

鄺:後果可以由輕微到嚴重。

輕微後果

這可包括:

  • 進食緩慢;
  • 進食後有「頂着」的感覺;
  • 食慾不振(因進食過程艱難令患者抗拒進食);
  • 營養不良;及
  • 體重下降;

較嚴重後果

  • 有氣哽 (濁親)現象——氣哽 (濁親)是由於呼吸或咽喉肌肉控制不協調、口腔及咽喉結構出現變化等,令食物及飲品容易流錯入氣管,俗稱「落錯格」;
  • 以上因素進一步惡化可導致病人疲倦、不願活動、消瘦、導致肌肉流失及其他問題;
  • 缺水—-這又令患者產生更多問題,例如便秘;

更嚴重後果

  • 吸入性肺炎——因食物進入氣管,而病人沒有能力將它「咳番」出來;什至完全不察覺;及
  • 食物哽塞咽喉,最嚴重可引致窒息、死亡。

王:後果可以真是非常嚴重,所以為了讓患者吃得安全,近年來社會多了很多這方面的探討。

這就讓我們進入今天的主題——「照護食」。

 shutterstock_359897993 copy.jpg

 

第六部份——「照護食」

王:有很多不同名詞例如「照護食」、「糊餐」、「軟餐」、「soft food」、「modified food」等都令照顧者有些混淆。其實我們應該怎樣去理解?

鄺:「照護食」這個名詞是在香港近幾年來流行的,是一個本地的名詞。在其他中文國家也未必是用這個詞彙。

其實「照護食」、「糊餐」、「軟餐」等都是指英文的「modified food」,即是食物原有的質地被改變。

不過你說得很對,不同的名詞可能令大家混淆。所以近年來大家都理解統一的需要,在國際上已訂定標準——-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化創辦組織 ( The  International  Dysphagia  Diet     Standardisation Initiative )  (簡稱 IDDSI) 。在大家積極推動下,已得到越來越多人士認同。

王:有了這個標準,大家溝通就有共同的語言,不會再有誤會。

我們這本手冊的重點是家居照顧,請問家居照顧有什麼好處呢?

鄺:在機構例如醫院和院舍,照顧當然是最專業的,但是我相信你也同意每個人最喜歡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在哪裏能夠感受到家人的關愛、在熟悉的環境中進行自己喜愛的活動。

更重要的是患者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食物,院舍無論如何是群體生活的地方,不能完全配合個人喜好,例如每天想吃什麼、什麼時候吃—-可不可以暫時不吃一會兒才吃。

王:所以彈性和自由度是最大的。不過無可否認家居照顧會對照顧者構成一定的工作量,所以如何好好應對,善用時間就是我們這本手冊的主題。

非常感激你接受我的訪問,分享了那麼多。

鄺:不要客氣。

(於2024年9月定稿)

shutterstock_224717551 copy.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