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奕斌教授
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
訪問:王榮珍女士
資料整理:曲廖秀女士
廖莉莉女士
簡介:
曾聽過一些癌症病人朋友說,當他們回到家中打開從中醫處拿回的中藥(或稱「飲片」),見到那些不知名的藥材時,心中都不禁有些疑惑:究竟這些是什麼呢?吃了會不會有什麼負面影響?甚或其中有沒有毒性等。在這篇訪問中,馮奕斌教授會和我們談一談中藥藥理學和中藥毒理學。
第一部份——藥理學方面
第二部份——毒理學方面
第三部份——保健品的使用
王:很多癌症病人在接受西醫治療之時,亦想同時接受中醫治療。
但是當回到家打開從中醫處拿的中藥(或稱「飲片」),見到那些不知名的藥材,心中都不禁有些疑惑——就是這些究竟是什麼?吃了會不會有什麼負面影響?甚至其中有沒有毒性等。
今天我很高興邀請到馮奕斌教授和我們談一談這方面的問題。
感謝你教授。
馮:不要客氣。
王:知道教授的研究範圍包括中藥藥理學和中藥毒理學,所以想在這方便請教教授。
請問在治療癌症方面,通常多用的是什麼藥物?多是植物、動物或是礦物?
當然了解癌症很複雜,不同病人、不同處境會用不同藥物,但只是想有一個概括的理解。
馮:目前中藥單味藥總數有12,807種,複方10萬多首,在治療癌症方面,我兩年前與上海中醫藥大學聯合主編出版了一本《抗腫瘤中藥現代研究和臨床應用》,收載常用中藥300多種,包括天然的植物、動物和礦物,最多的是植物類中藥,僅以這些中藥就可以組成無數的中藥複方,應對所有的癌症。
如你所理解的癌症很複雜,中醫認為癌症是一種虛實夾雜、本虛標實的全身性疾病。「本虛」是指正氣不足,包括氣血陰陽的不足;「標實」是指邪氣實,包括鬱結、寒凝、熱毒、痰濕、水毒、氣滯、瘀血、風燥等邪毒聚集。中醫會「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整體」與「局部」相結合、扶正祛邪,固本培元改善全身狀況以扶助正氣,排除各種邪毒以抗癌,調和臟腑氣血陰陽的平衡,配合西醫的各種抗癌治療,達到根除、消滅或抑制癌細胞的目的。
近百年來,腫瘤研究取得了很多里程碑式的成果,最早的研究假說,也就是第一個里程碑是1889年的種子(癌細胞)與土壤(癌細胞生長環境)假說(Seed and soil hypothesis),可以說百多年以來,所有研究都是基於這兩個方面不停深化下去的。從中西醫的角度來看,西醫的治療主要是消除、抑制癌腫這顆種子的發芽、生長或播散;而中醫主要是改良土壤,不利於癌腫這顆種子的發芽、生長或播散。中西醫結合治療和研究,就是要互補不足,發揮所長。
王:其實西藥和中藥很多時都是一些化學成分,進入我們身體後會引發一連串的改變,從而有治療的效果。
西藥是非常準確的,多是一個單一的化學元素,例如我們常吃的止痛藥就是paracetamol,但是在中藥我們服用的是一種種不同的天然藥物(可以是植物、動物或者礦物)的組合——就是所謂「複方」。一條藥方可以有十多種不同中藥。
就算是單一中藥,例如是當歸,裡面亦有很多不同的化學成分。所以當我們進食時,除了進食了我們想要的那一種元素(或是英文說的(active ingredient)),還同一時間吃進其他物質。
那麼在服食中藥的時候我們是否食了很多我們不需要的物質?這有沒有害處?
馮:你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中西藥的本質其實都是化學成分,不同的是大多數的西藥是單一的化學成分,而大多數的中藥則是多種化學成分,單味中藥可能含有十幾種化學成分,複方中藥則可能含有幾十種甚至幾百種上千種的化學成分。
回到100年前,東西方都是用天然的植物、動物和礦物等作為治療的物質,後來西方由於化學和藥理學的進步,逐漸從天然藥物裡分離出單一的化學成分,直到今天除了人工合成化學成分外,仍有大約四份之一的西藥是從天然資源中提取的。
西藥是單一成分,體內代謝、藥理作用和藥物安全性清楚,臨床應用也清楚。
而中藥是多種成分,雖然做過大量的現代研究,但體內代謝、藥理作用和藥物安全性仍有不清楚的地方,尤其是兩種以上的中藥組成的複方更加複雜,不過不用太擔心服食中藥時我們食了很多我們不需要的物質,並造成一定的傷害。
首先,「藥食同源」中醫藥和我們的飲食一樣,經過千千萬萬的古代先賢和人民不斷實踐積累起來的知識,我們知道什麼可以吃,什麼不能吃。其次,兩千多年前中國第一部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已經將藥物的雙重性(功效和安全性)通過分類分為三品:
- 「上品」:「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久服不傷人,可以保健養生、延年益壽,如人蔘、甘草、地黃、黃連、大棗等;
- 「中品」:「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可以養生、可以治病,但要根據藥物的特點來使用,如百合、當歸、龍眼、鹿茸、麻黃、白芷、黃芩等;及
- 「下品」:「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如大黃、烏頭、甘遂、巴豆等,有毒或大毒,中病即止,不可過量或久服。
這種中藥分類比西藥的範圍寬廣很多,包括了現代意義的食品、保健品、藥品、毒品等,但在使用上,要考慮藥物的雙重性。
最後,中醫藥被整理為一門系統的規範的知識體系,通過配伍理論和君臣佐使去發揮中藥的治療作用和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並通過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還通過臨床各科的專家去保證病患者的治療和安全性。當然,中醫藥的理論和知識也是與時並進的,過去的理論和知識,要在的臨床實踐和進一步研究再驗證和發展,更新我們關於中醫藥的知識,修正或改正中藥的功效和不良反應的知識,譬如,三品分類的原則很好,但今天來看,有些具體藥物的分類根據現代的臨床和研究要調整。
王:你說到「君臣佐使」,是不是指不同的藥物會引致不同的化學作用,但整體上能夠帶出一個良性的後果?
馮:基本上可以這樣理解。中醫用藥大多是兩種以上的藥物配伍使用,首先由《神農本草經》中提出了配伍的方法「七情和合」(7種藥物使用的情況,其中6種為配伍方法和禁忌)和組方方法「君臣佐使」。「君臣佐使」是中醫組方用藥的原則,所謂君臣佐使,原為社會中的不同階層成員,有不同的職能與等級,藥物學將其借用來說明藥物在配伍中的不同角色,指藥物在處方中,發揮各自的作用所擔當的角色。
君——「君藥」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在一個方劑中,君藥是不可缺少的藥物,劑量要大過其他藥物。
臣——「臣藥」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的藥物,或針對兼病或兼證起治療作用的藥物。(註:「兼病」或「兼症」有些像是英文的「complications」。)
佐——「佐藥」有三層意思:
- 佐助藥,即協助君、臣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的兼證;
- 佐製藥,即用以消除或減緩君、臣藥的毒性或烈性;及
- 反佐藥,即根據病情需要,用與君藥性味相反而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
使——「使藥」有兩種意義:
- 一是引經藥,即能引方中諸藥以達病灶的藥物;
- 二是調和藥,即具有調和諸藥作用的藥物。一個人患有多個病,西醫針對不同的病,用不同的藥,中醫針對不同的病和證,用不同的藥組成一個方去治療不同的病或不同的證。
王:所以「君臣佐使」是四個不同的元素。我以前常常以為「君臣」是兩個主體而「佐使」是動詞,原來是錯的。
不過這個理論有點複雜,可不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解釋一下。比如我常常聽見在治療癌症的藥方裡,有用到「白花蛇舌草」等。請問這是否「君藥」?而如果是其餘的「臣」、「佐」、「使」藥會是什麼?配搭的原理又如何?
馮:中醫治病強調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處方用藥是根據醫師對整體把握和對疾病的辨證,結合病人的體質、氣候特點和地理環境等綜合考慮進行的,所謂的個體化治療,所以每個病人每個處方都可能不同,但同一個病人,醫師的理法方藥要保持一致,其比例可按照一君、二臣、三佐、五使或一君、三臣、九佐使的原則來處理,也可以更靈活些。
一個例子
比如這裏有一個病例,就是一個60歲男性病人患了晚期肺癌,有肝轉移,已經完成化療,目前臨床表現有以下:
・神疲乏力;
・乾咳少痰;
・納差食少;
・右脅不適;
・眠差便秘;
・皮膚乾癢;
・腰膝酸軟;
・舌紅苔薄黃;及
・脈弦細等。
中醫診斷為「肺脾腎虛,熱毒結聚」。
那麼治療方向會是補益肺脾腎,清熱解毒。
處方以:
因癌症本虛標實,這裡有兩個君藥,要大方才可應對複雜病情。
王:可以更詳細一點解釋用藥方面嗎?
馮:好的,以下是詳細的分析:
藥物名稱 | 藥物特性 | 針對改善之症狀 | |
君藥 | 人參 白花蛇舌草 |
補脾益肺,大補元氣;清熱解毒,消癰排毒 | 神疲乏力,腰膝酸軟,氣虛納少; 肺癰熱毒;咽喉腫痛 |
臣藥 | 沙參 麥冬 仙鶴草 七葉一枝花 玄參 熟地 當歸 白芍 |
清肺養陰,益胃生津 潤肺養陰,清心除煩 收斂止血,止痢 清熱解毒,消癰止痛 清熱養血,養陰生津 滋陰補血,益精填髓 補血活血 養血,斂陰 |
乾咳、舌幹口渴; 食欲不振; 神疲乏力、腹瀉; 咽喉腫痛; 煩渴; 腰膝酸軟,消渴; 氣血虧虛;神疲乏力 |
佐藥 | 玫瑰花 雞血藤 生麥芽 |
理氣解鬱,活血散淤 活血通經,養血調經 潤腸通便 |
眠差,胸協疼痛 血瘀疼痛 便秘 |
使藥 | 桔梗 炙甘草 |
開宣肺氣,化膿排淤 補脾和胃,益氣複脈 |
咳吐膿血,呼吸不暢 胸協疼痛,納呆 |
王:在治療癌症常用的中藥中,有那些是有毒性的?如有小許毒性是否依然可以使用?而使用的時候中醫師會怎樣確保病人的安全?
馮:中藥通常分二十一類,均可用於癌症的治療,不過治療癌症常用的中藥,一般分為八類:
所以有一類抗癌中藥就是毒性中藥。
中藥毒性分大毒、有毒、小毒三級,三級毒性中藥都可以使用,認識每一類藥物有無毒性之強弱,在醫療上有時可以採用「以毒攻毒」的法則,如應用適宜的毒藥來解瘡毒、殺蟲等。比如砒霜是大毒的中藥,但現在成了癌症治療的明星。
讓有專業資格的中醫師來使用,是安全的保障。
王:對於不熟悉中藥的朋友,要明白以上的概念比較困難。如果嘗試用英文去表達,又或者是用西醫的概念去理解,可能較易明白,不知可否在這方面請解釋一下?
馮:好的。
中藥類型 | 用英文翻譯有關概念 | 解釋 |
(1)清熱解毒 | Elimination of heat and reduction of side effects | 「熱」的意思在中藥來說就是熱邪,相當於炎症,以發熱心煩、汗出、口渴,甚至神昏譫語為特徵。 |
(2)活血化瘀 | Enhancement of circulation and reduction of stagnation Activation of blood and resolving of stasis |
「血瘀」中西醫意思相近,表示血液阻滯不暢或體內出血瘀留不去。在中醫,「血」的意思是血液;「瘀」即是離經之血積累在臟腑,經脈中的病理產物。 |
(3)化痰軟堅散結 | Elimination of phlegm and softening of tumours | 「痰」的意思是由於水液代謝障礙而積聚在臟腑組織的病理產物。 「結」的意思是由於熱、痰、瘀,氣滯等所致的腫塊、結節; |
(4)利水滲濕 | Elimination of water and dampness Inducing of diuresis to drain dampness |
「水」是指水液代謝障礙而在體內滯留的水液;如果一個人身體內積聚太多水,便有水腫(edema)的情況 「濕」是指體內水停所聚集形成的液體,是不能用眼睛見到的水濕停聚的病理狀態; |
(5)祛風濕類 | Elimination of rheumatoid elements | 「風濕」是指風邪與濕邪;「袪」是指疏散表邪。 |
(6)疏肝理氣 | Soothing the liver and regulating the qi | 「肝」在中醫來說肝可以調暢氣機,亦是處理一個人的情志的,如果肝有問題便情志不舒,肝鬱氣滯。 |
(7)補益 | Enhancement of immunity and strength | 是指補益物質不足包括各種營養物質:例如血氣精液、陰陽。 |
(8)毒性 | Toxicity and extremity | 「毒」在中醫來說是指中藥的毒性和偏性,包括英文所說的「poison」和偏性較大,具有強烈醫療作用的藥物。 |
王:說到砒霜,曾聽說西醫用砒霜來治療血癌,從中醫角度怎樣理解?
馮:確切地說,砒霜治療的血癌是一種白血病,叫做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而且已經列為世界上治療APL的第一線藥物,主要是注射給藥,香港大學開發了口服給藥的途徑。
砒霜是大毒的中藥,大約60至200mg即可致死,其三氧化二砷As203純度接近99%,砒石含有雜質,白砒雜質少些,紅砒雜質多一些,古代毒藥「鶴頂紅」含有雜質硫,毒性比砒霜低一點,人們更熟悉的是砒霜作為毒藥的例子,如《水滸傳》西門慶和潘金蓮毒死武大郎就是用的砒霜;慈禧太后用它毒死光緒皇帝,拿破崙也是死於砷中毒。
因為安全性低,作為藥用要非常小心,傳統以外用為主。中醫認為砒霜外用可蝕瘡去腐,攻毒,殺蟲,止癢;內服祛痰平喘,湧吐,殺蟲,截瘧。
將砒霜這樣的大毒藥變為良藥是一個對古代中藥的再發現和發明的故事,張亭棟、陳竺等醫生和科學家進行了長期而艱苦的科學研究才得以完成。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的「生命科學獎」授予張亭棟、王振義,旨在獎勵他們發現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他們的工作在國際上得到了驗證和推廣,使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成為當今全球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標準藥物,拯救了眾多患者的生命。題外話,香港的科學成就值得驕傲,今年的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授予香港大學袁國勇及裴偉士教授,為了表彰其發現冠狀病毒為導致2003年全球重症急性呼吸綜合症(SARS)病原,以及由動物到人的傳染鏈,為人類應對MERS和COVID-19冠狀病毒引起的傳染病產生重大影響及貢獻,中文大學盧煜明教授獲頒授2021年科學突破獎——生命科學獎,表彰他發現孕婦血漿記憶體有胎兒的DNA,以開創「無創產前診斷」方法,可及早判斷胎兒是否患有唐氏綜合症及多種遺傳病。
王:曾聽說過吃蠍子可以抗癌,就是「以毒攻毒」,藥理上如何解釋?
馮:全蠍是動物類中藥,中醫認為可以息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可治療中風抽搐痙攣,風濕頑痹,半身不遂,也可用於惡性腫瘤的治療。
現代研究證明全蠍95%乙醇提取物、水提取液、或全蠍蛋白藥效組分等對多種體外癌細胞模型(肝癌、子宮癌、前列腺癌等)有抗癌活性,但這些遠不能解釋其抗癌作用。
其實,全蠍治療癌症,還是基於傳統的攻毒散結功效及用於腫瘤的臨床實踐和歷史文獻中的相關的記載。所謂「以毒攻毒」主要是因為全蠍屬有毒中藥,癌症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是毒邪為患,故有「以毒攻毒」,甚至「攻有毒就不中毒」之說,這樣的解說比較牽強附會,難以說服人,很危險,容易導致中毒。
從上面砒霜的例子來看,ALP白血病患者注射砒霜直至好轉之後,砷在體內的含量都在安全範圍內,所以,「以毒攻毒」其實是如何將毒藥變為良藥,需要做一系列研究,才可達到安全用藥。
王:很多人常說中藥是天然/自然產品,所以人吃了對身體不會有任何傷害。但我了解有很多中藥亦是有毒性的,可不可以和我們講解一下?
馮:俗話說「是藥三分毒」,中西藥都有不良反應。那麼如果有人說「中藥有病治病,無病養生」,似乎不對,但是對專家來說,成千上萬的中藥,可以將毒藥變良藥,用不同的中藥治病,用不同的中藥養生。
因為如以上所說,兩千年前中醫已經將中藥分為三類:
- 「上品」中藥無毒,久服常服可以保健養生,延年益壽;如人蔘、石斛、枸杞、甘草、地黃、大棗等
- 「中品」中藥有的有毒,有的無毒,掌握好毒性、劑量、療程、用法,斟酌病情,就可以達到補虛療病的目的,如百合、當歸、龍眼、鹿茸、黃連、麻黃、白芷、黃芩等;及
- 「下品」的中藥,都是有毒大毒的中藥,點到即止,不可過量,也不可久服,如大黃、烏頭、甘遂、巴豆、砒霜、蜈蚣、全蠍等,
所以有經驗的中醫師按三品分類,結合古今理論和臨床和藥理毒理等,可以做到「中藥有病治病,無病養生」,一般人還是遵循「是藥三分毒」,不可擅自服用中藥。
王:有那些治療癌症的中藥和其他一些不同藥物在外觀上很相似、容易引起混淆?
馮:中藥歷來都有「同藥異名」和「同名異物」。
「同藥異名」是指同一種藥物,同一種藥材,有不同的名稱,如田七、滇七、參三七、漢三七、山漆、金不換、血參、田三七、田漆、人蔘三七等。
「同名異物」是指同一個藥名,但不同的藥物,如木通,有木通科的木通、毛茛科的川木通和馬兜鈴科的關木通,雖都稱為木通,但馬兜鈴科的關木通有肝腎毒性和致癌性。與一藥多源不同,如大黄的來源,是蓼科植物掌葉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藥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莖,都可以是大黃的正品;又如黃連,有毛茛科植物黄連、三角葉黄連或雲連的干燥根莖,雖是三個品種,但都是黃連的正品。
以上已經造成諸多藥名功效的混淆。所以現在中國藥典或國際組織都在推行一藥一名,但有些則因為形似而物非,在香港就有因為外觀相似而造成混淆以致中毒的,如:
所以即便是專業人士,也要精益求精,避免出錯。
王:曾聽說服食某類中藥(例如雲芝)可以影響人的免疫能力,從而預防癌症甚至醫治癌症。
但是影響免疫能力可以是雙向的——就是可以是向好的方面、亦可是向壞的方面。例如說增加細胞生長/復原速度,會不會同時亦催生癌細胞的滋長?
馮:這個問題很有代表性,很多中藥和中藥複方都做過現代研究。有些人就用其中部份研究結果來解釋中藥功效,這樣常常帶來一些誤解,如果要用現代研究來說明重要的功效和應用,就要按現代保健品和藥物的要求來進行。
比如雲芝,如要嚴肅的進行研究,那麼就要考慮以下不同方面:
在研究材料是雲芝的單一成分,還是組分,抑或是它的複方;
・在藥理作用上是免疫增強還是免疫抑制;
・研究模型是細胞、動物還是人體;
・預防癌症還是治療癌症;
・預防何種癌症還是治療何種癌症?包括最後的問題說增加細胞生長/復原速度,會不會同時亦催生癌細胞的滋長?
這要通過研究才能說明,或需要全面的資訊,加上豐富的研究和臨床經驗,才能解釋清楚,體外研究結果與體內研究結果不同固然容易理解,體內外結果一致,也不可用體內外結果去想像人體內效果,如補益藥抗癌還是促癌。
王:可不可以再和我們詳細解釋一下癌症病人常常想吃的「靈芝」和「雲芝」?因為實在很多人都想知道。實際上這些是什麼?真有治癌和抗癌的作用?
馮:的確,現在市面上有很多「靈芝」和「雲芝」的保健品,而且很多癌症病人或普通人都在食用。
實際上無論是按美國、日本、還是中國關於保健品或功能食品的定義,任何保健品或功能食品都不能聲稱具有治療疾病的作用,包括治療癌症和抗癌的作用。
「靈芝」和「雲芝」屬於真菌類的中藥,化學上都含有多糖類或三萜類成分,這類成分對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影響,體內外對一些癌細胞有一定抑制作用,但都沒有在人體確證過有治療癌症和抗癌的作用。
無論是「靈芝」和「雲芝」中藥材,還是它們各類產品,還是跟醫生或中醫師商量過之後服用較好。
王:再宏觀一點來看,坊間有很多保健產品,暗示吃了對預防/治療癌症有功效,我們應該怎麼理解這些產品?應否隨便買來服食?
馮:如上所說保健產品,不能聲稱具有治療疾病(包括治療癌症和抗癌)的作用,但在很多國家,保健產品或功能食品都歸在食品類,即非處方藥類,患者或普通人可以買來服食,不宜大量長期服食,即便是飲食偏食也會帶來健康的隱患,即便是維生素類,不缺乏也沒有必要補充。健康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包括保持快樂的心情、適當的運動、均衡的飲食、充足的睡眠等等。
當然可以做保健品或功能食品的中藥,大多屬於中藥上品的範疇,暫且不說功效如何,安全性應該是很高。
王:今日很感激教授和我們分享了那麼多。
馮:不用客氣。
(於2022年1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