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詞彙概念比較

 

蘇子謙醫生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註冊中醫
香港防癌會教育小組委員

 

主持:王榮珍女士

 

 So, Tsz Him_adjusted.jpg Janet Wong.jpg

 

簡介:

香港是一個華人社會,當我們有疾病的時候,在西醫治療之際,很多時亦找中醫希望強化身體。但是大家可清楚中醫的理論究竟是怎樣,或進一步想知道從西醫角度又是怎樣看這些理論。在這篇文章蘇子謙醫生會和我們一一解釋。

 

第一部份——氣、血
第二部份——陰陽
第三部份——五行
第四部份——五臟六腑
第五部份——經絡
第六部份——體質
第七部份——養生

 

第一部份——氣、血

王:各位朋友,香港是一個華人社會。所以當我們有疾病的時候,很多時候都是找中醫。但如果問大家是否清楚知道中醫的理論究竟是怎樣,而進一步,我想知道我們看西醫的時候,西醫和中醫有沒有衝突。

今天我很榮幸邀請了蘇子謙醫生來跟我們講一下。蘇醫生既是一位腫瘤科醫生,亦是一位中醫。

王:蘇醫生,非常感激你接受我的訪問。

蘇:不要客氣。

王:首先我們談一談「氣」。

蘇:「氣」是一種代表器官能量的表現。

中醫說「氣」,又說「沒氣」,又「順氣」,中醫是如何解釋「氣」?而西醫又是如何看待「氣」?

事實上,我們平日經常聽人說,是不是「氣血虛弱」?是不是「氣虛」?是不是「血虛」?很多時候我們會把「氣血」一起說,但其實在中醫來說,「氣」和「血」是兩種有點不同的東西,但是相關的。

「氣」方面,中醫覺得類似身體的一種能量,其實每一個地方都有「氣」存在。譬如說,看一個人的呼吸好不好,就是看「肺氣」夠不夠。如果「肺氣」夠的人,就是說肺這個系統的功能比較強,能量比較強,那些人可能走路也不會氣喘,上斜路也可以一口氣上去;如果說「肺氣」比較弱的人,明顯就是呼吸困難、容易呼吸急促,可能上兩層樓梯就會喘氣。

以「脾」為例子

譬如我們經常說「脾氣虛弱」,中醫所說的「脾」,主要是說消化系統,所以「脾氣虛弱」就是說消化系統的能量比較弱。病人的表現可能是吃少許便飽了,因為他的消化功能根本已經比較差;又或者很容易腹瀉,因為很多東西都吸收不了,便變成腹瀉。

從中醫角度來看,有多種不同的「氣」,但整體來說,是說身體的能量、身體一些機能強弱的表現。如果一個機能足夠,就叫「氣盛」或「氣強」;如果功能不足,就叫「氣弱」。

王:中醫很著重所謂「中庸之道」。有些東西,譬如說「氣」,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蘇:又不是,有時「氣」會太強。最常見的「氣強」,是所謂的「肝氣」——「肝氣太強」在很多病人身上也頗常見。中醫說的「肝氣」,是主宰一個人的情緒,譬如一個人緊張,或者很想做一件事,那個衝勁就是所謂「肝氣」。有些人可能「肝氣太強」,很容易發怒,很容易衝勁過了頭,這便是不好的事。其實很多時,所謂「肝氣太盛」,也是對身體不好,是一個不正常的狀態。

從西醫角度看「氣」

王:從西醫角度,有沒有一個 equivalent(對應概念)的「氣」呢?是不是「energy(能量)」?

蘇:西醫很少會提到「energy」這回事,理由是因為現代的西醫,基礎主要是由生物醫學而來,即是說很著重 biology(生物學)、生物醫學,我們會著重細胞、血管、一些眼睛看得到的東西;但中醫反而有點偏向物理學,著重能量的變化,譬如有電流或有磁場,我們的眼睛是看不到的,但我們知道這些東西是存在的。

所以中醫看人體,比較偏向看一些肉眼未必那麼容易看得到的、像 physics(物理學)那方面多一些。

從西醫的角度「氣」好像很玄,不知是否真的存在,所以主流西醫的確未必著眼在「能量」上。但反而有些比較偏門,或者在基礎醫學研究方面,會看多一點。譬如有人做過研究,發現如果那個人的脾胃是「氣虛」,用紅外線去探測——例如量度溫度——就會看到原來脾胃對應的身體部位,溫度真的是稍微低一點,從而能觀察到這個「能量」的差異。當然,你說用手按下去的時候,溫度可能只差很少,不會相差五到十度,但是如果用一些精密的儀器,就可以看到原來身體的確有能量的變化。

一個人生氣的時候,所謂的「肝氣」會上升,那個人的影像顯示出來,真的會覺得頭部突然熱多了。而我們自己的感覺,其實和用這些紅外線去看溫度的變化,也是有一個相關性的。

但是從主流的西醫角度來說,就未必那麼著重「氣」或者「能量」方面。

第二部份——陰陽

王:什麼是「陰陽」?

蘇:如果只是去了解西方的科學和醫學,是很難理解為何中醫經常說有「陰」有「陽」、有「木、火、土、金、水」等,好像很玄。

要明白便要追溯源頭,中國有所謂「陰陽家」、有道家方面的哲學。中醫學形成時,是借用了這些「陰陽五行」的概念。

那究竟「陰陽」是什麼呢?

著重「平衡」

中醫很著重「平衡」,先說「陰陽」:即是說原來每一樣東西都好像有「陰」和「陽」。

「陽」是代表可能相對比較活躍、相對比較熱的東西,或者是一個機能比較亢奮的時候;「陰」反過來可能是溫度比較低、功能比較低下的時候,就叫「陰」。

即是說,以前中醫學借用了道家的哲學——天有日夜之分,人體也被認為是一樣的。日夜一定要調節,也就是說,如果每天只有白日,那是不行的;只有夜晚也是不行的,等於人不能總是有所謂的「陽」,或者只有「陰」。

以「肝」為例

舉些例子比較容易明白,譬如我們常說「肝陽上亢」,說的是「肝」,直譯就是我們西醫說的「liver(肝臟)」

但是中醫所說的其實不只是說肝臟本身,是宏觀指一個人的意志、一個人的情緒,或者做事的動力。

「肝陽上亢」就是說那個人長期處於一個興奮、太過活躍,或者太過勞碌的狀態,長期都是這樣,就是不正常。那些人很多時候不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經常都好像控制不住容易發脾氣、或容易疲勞,這些就是所謂的「肝陽上亢」。

「陽亢」:「陰」就相對弱了,所以這個情況就叫「陽盛而陰衰」,是一個不好的狀態。

以「心」為例

再以其他器官為例,例如「心陰不足」,這亦是常見的。在臨床方面,有關人的心跳,「心陰不足」的人,人就經常覺得不知為何自己的心跳得很快,或者無端端沒事都好像很害怕,這是「心陰相對不足」心的「陽氣」相對太亢進,即是功能太強了。

所以其實「陰陽」說了這麼久,只是一個相對的平衡而已。

從西醫角度分析

王:在西醫的角度,「陰陽」是否有任何對應的意思呢?

蘇:從西醫角度來看,其實沒有直接所謂「陰陽」這樣的東西,但有一些我們對於身體器官或身體運作的理解,其實有些類似所謂「陰陽」這個概念。

例如我們有一種神經系統叫做「自主神經系統」,也就是我們的意志不會控制到它——譬如說心跳的速度,我們很難自己控制,是因為我們身體內有一個自主的神經系統去調節:需要的時候,心跳就會快,例如我跑步,我知道心跳就自然會快;例如要睡覺了,心跳自然會減慢。

交感神經

自主神經系統裡面有兩大神經系統,所謂「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其實這兩樣神經系統就好像「陰陽」。

交感神經就好像所謂身體的「陽氣」,因為交感神經系統如果受到刺激,譬如人準備去跑步,或者要處理很多事情——不是悠閒時做的,例如工作。或者很緊張的時候,交感神經系統就會受到激發,心跳加快、出汗、或者肌肉都準備要行動了,

這就是所謂的交感神經系統,受刺激時,中醫來說就是「陽氣比較盛」。

副交感神經

反過來,副交感神經系統會令人 relax(放鬆)、休息,例如我們吃完飯之後,覺得很滿足的感覺,就是副交感神經系統發揮作用的時候。又如我們睡覺的時候,心跳就相對慢,就是副交感神經比較主道。

所以對西醫來說,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系統一定要有一個平衡,有時這個可能多一點,有時就另外一個多一點,視乎身體的實際情況而定。

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紊亂

有時交感神經系統的反應會很高,完全失控,超出了正常的上限。例如有些患有驚恐症的人,無緣無故地——也不是真的需要害怕,例如不是被獅子老虎追著要跑——但他的交感神經系統也會不正常地高亢,都沒有甚麼可害怕的事,但自己在家中很安全也會突然驚恐,控制不了自己:冒冷汗、心跳很快,這個情況就是交感神經系統太過旺盛了。

你聽過我剛才的解釋,這就有點像中醫所說的「肝陽上亢」,就是一個人好像控制不了自己,經常發怒、生氣,甚至有些頭痛、不舒服的症狀。

不是完全說西醫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相等於中醫所說的「陰陽」,但可看到當中有類近的地方:交感神經就是「fight and flight(戰或逃)」:你很警惕有人侵襲你,就要準備應戰;而副交感神經就是「nurture and nourish(養育與滋養)」:就像我們中醫說的要「養」。這兩樣東西就一定要平衡,人才是在一個舒適的狀態。

所謂「陰陽平衡」,並不是說大家要處於同一水平線,只不過有時我們需要你所說的「fight and flight」,有時可能要「nurture and nourish」,視乎情況而定,而兩者都不應超越一個上限,或者低於一個下限。

第三部份——五行

王:現在我就想問一下「五行」了。香港人經常會說「金、木、水、火、土」,其實這些是什麼呢?次序又是不是硬性的?

蘇:「五行」是很複雜的哲學。

簡單來說就是說是由「陰陽」衍生出來的。

雖然我們平時說的「五行」是所謂「金、木、水、火、土」,但是無論在中醫,或其他中國一些傳統的學識裡,通常我們會用「木、火、土、金、水」的順序。

有人說次序不用那麼執著,其實是有意義的——為什麼一定是「木、火、土、金、水」的順序?

因為當年制定「五行」的古人的意思是,我們去看一天中太陽在地面的變化。

木——譬如日出,早上可能五點、六點或者七點,日出的時候,日光開始多了,即是清晨的時候,這個情況叫「木」,即是在中醫來說,五行第一個出來的就是「木」;

火——去到最高的日中,大概十一點、十二點到一點的時間,就是「陽氣」最旺盛的時候,那個時候叫「火」;

金——「陽氣」開始衰落,可能到下午五、六點,開始黃昏,天氣開始覺得有些涼意,那時候叫做「金」;

水——到了夜晚最中心的時候,大概是夜晚的十一點到一點鐘,那時候叫做「水」。

還差了一個「土」,其實「土」就是在中間,這個循環的中間就叫「土」。

其實這個是本來在哲學、天文學、或以前應用於風水相關的概念。中醫很多時候因為借用了道家的一些哲學,實際是同出一源,所以定下了這個所謂「木、火、土、金、水」的次序,其實是看日夜的變動而定下來的。

再簡單就是說,我們可以將一天的節律對應「五行」;後來又說其實一年都差不多:

——-春天就是「木」——春天樹木開始生長;

——-夏天就很熱,對應「火」;

——-到開始轉涼了,所謂的秋天就是「金」;

——-到最後,冬天開始很冷,冬季就稱為「水」。

中間的一切變化就稱為「土」。

王:是否五行「相生相剋」?

蘇:這是原本「陰陽五行」的本意,後來經過多重的發展,才變成我們經常看到的「五行相生相剋」——一個相生、一個相剋,但我們不要說得太遠,說回醫學方面。

第四部份——五臟六腑

五臟

王:如果應用到人的身體又會怎樣?

蘇:當時中醫學理論開始形成時(二千多年前),其實是借用了這個概念,去劃分人體所謂「木、火、土、金、水」,對應到「肝、心、脾、肺、腎」五個「臟」。

但這五個「臟」不是單純指一個器官,而是指人體的五個系統。

譬如說「水」,我們知道「腎」是屬「水」的,但就「水」而言,它不只是指西醫所說的「腎臟」(kidney ),它包括中醫所說的「腎臟」這個器官或系統,包括:腎(kidney )、腎上腺(adrenal gland )、生殖系統(reproductive system ),以及腰背的一些肌肉,這個系統或位置的功能,全部都屬「水」。

所以說得再實在一些就是中醫在訂定這五個系統的時候,借用了「木、火、土、金、水」這些當時的哲學概念去歸類。

王:中醫是沒有解剖的,那麼怎樣知道身體的結構?

蘇:中醫源遠流長,當時是二、三千年前的,中國人不解剖的,所以他們當時去理解這些系統,是靠觀察而來的,但又真的完全是這樣嗎?

我曾說過中醫借用哲學的概念套用進去,但其實中醫在制定的時候,亦有一些解剖的原理。中醫最古老、暫時流傳的書籍,可能是《黃帝內經》(二千多年前),在《黃帝內經》之後不久,有一本經書叫《難經》(「難」即是困難的「難」),《難經》裏面說到,原來每個器官都有少許解剖學的知識在裏面,說到這個器官是多少吋、重多少。所以中醫的制定並不是完全沒有解剖,但也不是完全依賴解剖。

A.中醫/脾vs 西醫/胃及消化系統 (stomach and digestive system)

王:那麼我們現在就詳細討論一下「五臟」。

首先是中醫所說的脾胃和西醫所說的胃及消化系統如何理解?

蘇:我們經常說「這個人脾胃不好」,中醫會這樣說,一般人也會這樣說,但在西醫來看則很奇怪:我們的「脾」是「spleen(脾臟)」,是一個免疫器官,為何會和「胃」(stomach )放在一起?好像功能上完全搭不上。

但做過解剖學的人就知道,我們的脾臟(spleen )(大概在身體左邊)是個免疫器官,但它的一端,就剛好黏著另一個器官——胰臟(pancreas )。胰臟是一個很重要的消化器官,在解剖學上,脾臟和胰臟兩個是很相近的,很多時做解剖時切出來會黏在一起。我估計當年,人們解剖時將器官切出來的時候,切出的不只是免疫器官的脾臟,而是將兩個黏在一起的器官(脾臟和胰臟)看作一個整體。所以以當時的解剖技術是一個器官。

事實上,在解剖上胰臟的尾部的確非常靠近脾臟,所以就將這兩個器官一起叫做「脾」了。又因為胰臟和胃也非常靠近,三者就連在一起,變成所謂的「脾胃」。

中醫認為,脾胃除了主宰消化,也和免疫力有關。很多脾胃強的人,免疫力也是強一點,沒那麼容易生病。

所以中醫也不是絕對沒有解剖學的觀念,只不過它當時(千多二千年)前,解剖學的水平、技術、儀器、甚至認識,跟我們現在這個西方傳下來的、有這麼多儀器輔助的解剖學是不同的。

B.中醫/心 vs 西醫/心臟及循環系統(heart and circulatory system )

王:還有一樣東西很不明白:我們覺得最重要的是腦,但腦子卻沒有出現,為什麼呢?

蘇:在中醫來說,部分腦的功能在中醫來說屬於「心」的功能;部份則屬於「腎」的功能。未必有人知道怎樣實質地分,但從現在的文獻推敲,其實有蛛絲馬跡的,譬如說有些人心情不太好,或者心血不足,可能是因讀書或工作而長期睡眠不足。

心血不足的人會怎樣呢?除了臉色可能較蒼白之外,有時可能做事專注力差,又可能不太開心。你會問心血不足說的明明是心(heart),沒理由會影響到腦(brain) 的功能?所以說回來,中醫當年去define這個系統的時候,是憑觀察人的功能性。譬如說,心虛火旺的人——即是心的陽氣相對過盛,心跳會快一些,人會無緣無故有些驚慌。

當我們害怕的時候,心跳會很快,所以中醫認為這兩件事是密切相關的,便把緒方面歸入「心」的系統。認為人有任何情緒時,身體的第一個感覺,很多時候是由心來反應。譬如說不開心,心會有一種「怎麼突然間好像被壓住」的感覺;也譬如有一種病,在西醫來說是一個很奇怪的病——所謂「broken heart syndrome」,是一種在日本發現的病:有些人當受到強大的情緒刺激,例如家人離世家或工作超級過勞,或者一些很震撼的事情發生,心臟是真的會衰竭的。

西醫和中醫不能完全對比,但綜合所有現象,我們會發覺中醫說有些情志活動是由心所主宰的,其實並非沒有道理。

王:我一直有個概念:以為心是一個 circulatory system,即是很 physical,原來和腦、中醫所說的情志是有關的。

蘇:其實我們的循環系統(circulation system) 和情志也有很大關係。簡單舉例,我們很緊張的時候,circulation system 會即時改變,手腳會冰冷,這是因為血管已經收縮;或者很高興的時候,笑得很開心,血壓也會高,因為血管擴張了。

中醫觀察到原來情志首先表現出來是心和血管那些充血或不充血的地方,所以就將這兩樣東西拉在一起。現在我們現代人研究中醫,也能夠理解到「心藏神志」這一句說話。

C.中醫/肝 vs 西醫/肝(liver )。

王:那麼「肝」又如何?

蘇:肝(liver)跟膀胱亦是相連的,那是不是 exactly  digestive system 呢?

在西醫來說,肝其中一功能是幫助消化,譬如膽汁的分泌;但其實肝臟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解毒功能。肝臟裡面有很多血管。在中醫來說,有所謂「肝藏血」的說法,即是說,肝臟裡面有很多血液,這和西醫有些脗合。

但原來肝臟在中醫來說,並不單單指我們看到的肝臟 ( liver),它說看人的肝「其華在爪」,即是說我們看一個人的肝好不好,要看看他的指甲,看看他的筋。如果有些人整天很緊張、很暴躁,通常他的筋也會繃緊,這就是所謂「肝氣」太盛。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肝血」濡養不夠,肝氣就繃得緊,人通常

就比較緊張。所以我們常見緊張的人肩膊繃緊,甚至因為長期繃緊而關節不靈活。

D.中醫/肺 vs 西醫/肺 (lung and respiratory system )

王:那麼肺是否呼吸系統(respiratory system)?

蘇:肺在中醫與西醫的觀點比較吻合,主要是說呼吸的氣是否足夠。

另一方面,中醫認為肺與皮膚有很大關係,這點在現有的醫學基礎上未必能夠理解,為什麼說肺和皮膚有很大關係呢?但如果從疾病方面或許可以瞭解到一些。肺的上面是呼吸道和鼻子,它們其實和皮膚有很大關係,健康的人可能不明白,但如果有過敏的人就知道,很多時哮喘是肺的過敏;過敏性鼻炎(即所謂鼻敏感),亦和皮膚上長的濕疹有關係。

很多時候這三樣東西會同時出現於一個小朋友身上(但亦可於不同年紀出現)。一旦出現敏感,通常皮膚敏感、肺敏感和鼻敏感都會有,所以中醫很多時醫治濕疹或哮喘時,會看看皮膚會否也有敏感出疹的情況。

E.中醫/腎 vs 西醫/腎(kidney and excretory system )

王: 那麼腎又如何?

蘇:腎就比較難解,但其實如果明白了又不算很難解。

中醫說的腎包含西醫的腎(kidney)、輸尿管(ureter)、膀胱(bladder),即整個排尿的系統(urinary system);但其實中醫的腎亦主生殖:譬如男性的生殖器官(reproductive organs) 、睪丸(testes)全部都是由腎這個系統主宰;女人就是卵巢(ovaries)或子宮(uterus)那些。

驟然聽起來好像不太有關係,但如果我們從現代醫學來看,即所謂的 embryology (胚胎學)研究,就可能有所理會。這就是看看當胚胎還在媽媽肚子裡時時,怎樣由一粒細胞怎樣發展成一個嬰兒。

原來當腎臟在發展的時候,腎臟這個器官與女性的卵巢或男性的睪丸這些器官是黏著的,當時它們發展時是一左一右黏着腎向腹部落下。

落到差不多的時候,腎臟就停留在腹部了,如果是女性卵巢就停留在腹部裡面,如果是男性睪丸就會繼續向下,去到陰囊那方面。

所以從細胞學來看兩者是同源的。我們也可以從病的方向去了解:譬如中國人常說男人最怕的腎虧,腎虧的跡象有什麼?可能是勃起的功能差,可能不育,或者同時也會有小便不順、漏尿的情況。

從西醫來說,有些病會同時影響這兩方面(排尿和性功能):可能是前列腺肥大,或前列腺癌等嚴重的疾病,真像中醫所說,既影響生殖功能,又影響排尿功能。

六腑

王:那麼「六腑」又怎樣?

蘇:如果我們不把「三焦」計算在內的話,其實只有五個腑。

五個「腑」是相對於五個「臟」。中醫來說,所謂的「五臟六腑」或者「五臟五腑」,其實是一對一的:

肝對膽、

脾對胃、

心對小腸、

肺對大腸、及

腎對膀胱。

王:原來是這樣的!

蘇:原來當時中醫認為,腑通常是中空的,例如心,它雖然有血在裏面,但它相對是實心的;但大小腸是相對空心的,它們是盛載食物、消化和一些糞便的器官。

胃也主要是空心的;膽是儲藏膽汁的。

膀胱也一樣。

所以五臟六腑,其中一個區分方法就是說:六腑是附屬於五臟的。

如果是以西醫來說,無論五臟六腑,我們都可稱之為organs,當然各有各不同的功能,沒有所謂誰重要些誰是低一個層次,但中醫來說是有的。

王:但聽落去六腑好像真是低了一些層次。

蘇:六腑好像感覺是低一個層次,但其實也是很重要的。可以說五臟六腑,五臟是 full members,六腑是 associate members。

第五部份——經絡

定義

王:我們經常聽到的針灸和經絡有關係,其實「經絡」(meridian)是甚麼呢?

蘇:無論針灸或一些推拿或穴位按摩,很多時都與經絡有很大關係。

原來在中醫來說,發覺在人的身體的手腳或不同地方的體表、在五臟六腑之間,應該都有一些渠道去溝通,或是互相平衡。

這就是經絡。經絡可以細分:

經——十二條重要的經,主要的 main trunk,就像我們現在說的高速公路,十二條最大的走廊;及

絡——絡即是比較小的路。

從西醫的角度分析

王:從西醫角度如何理解?

蘇:我們去了解一下,我們可否用現代醫學去了解經絡這一種東西究竟是什麼。

由70年代針灸熱傳到美國之後,在這幾十年在經絡方面有很多研究。大家企圖了解以前中國人設計這套系統是倚靠什麼開始,又嘗試研究會不會是類似血管的東西?後來發覺不是。因為從解剖學角度,看不到那條經絡實質是和血管或神經吻合。

到了近五、六年,一些研究發現一些眉目。

我們知道人的身體有肌肉,上面是脂肪,再上面是皮膚。原來在脂肪層和肌肉層之間還有一層,就是在肌肉上面有一層筋膜。吃飯時我們看到肉好像有一層膜包住,在豬肉最明顯。人的確在肌肉外面有一層東西包著,英文叫 Fascia。

大家一向都知道有這東西,以為是約束肌肉,讓它在裡面收縮、擴張,但現在發現原來那層筋膜是有少許傳電作用,我們的神經線之所以可以控制手腳郁動,其實很依靠它一些微量的電流去控制,也就是說原來除了神經線以外,還有一種身體器官或組織是可以傳電的。

而我們發覺針灸針刺的一些穴位,譬如特別是很多人針刺的足三里或肩井,是特別多這些 fascia 集中和厚的地方。而很多時針灸要看深度,要針到某一個位置/度深才有所謂的針感,才有那種療效。

我們很多時發覺原來那些針,要去到肌肉上面這一層筋膜,才發揮到療效,就是說針得太淺其實沒有什麼用,一定要針到一定的深度去到這裡,才有一種平時針灸那種痠麻脹痛的感覺。

所以從現代科學了看,有機會經絡所講的,就是這一層筋膜。而這一層筋膜因為我們全身有很多肌肉,基本上是包著我們全身的——由手到頭到背部,一路下至所有連腳趾都有,也就是說有很大機會經絡整體的傳導功能就是倚賴着這一層筋膜的功能。

在10多20年前在台灣有些研究已經發現,在探測某些穴位時,有些的導電功能特別強,有些電阻特別低的,用這些對比一些我們常見中醫畫經絡的位置,亦發覺有對應的地方。

但是當年直到現在我們仍未能完全理解到經絡:究竟它為何會這樣走,古人又為何會這樣畫,但起碼我們知道,原來有些工具——有電的工具、有一些探測的方法——可以在日後印證到究竟十二經絡的走向,是否真的像以前記載的那樣。這樣說,日後若有偏差需要修正,也不出奇。

第六部份——體質

西醫看法

王:人分為不同體質,我們這裡說了九種體質,例如平和、陽虛、陰虛等等,也認為一個人可能天生就帶有某種體質。那麼西醫會否有這類「體質分類」呢?

蘇:其實古希臘醫學也有類似分法,將人按不同形態歸類;但在現代生物醫學或西醫體系中,很少會直接說「你屬於某種體質」。

不過我們也有類似的探索,譬如近年很多人會做DNA檢測,市面上也有不少相關廣告。透過DNA檢測,可能會知道自己將來容易患上哪種疾病、身體對哪些物質特別敏感,甚至連性格、智力,以及日後的發展傾向,都可能從DNA中找到一些估算依據。

但DNA只是影響因素之一,還有很多後天環境、生活習慣等因素,共同塑造個人的身體狀態。

所以西醫雖然沒有「陽虛」「陰虛」這類體質說法,但也透過基因研究,嘗試找出每個人的疾病傾向——比如有些人較容易患心臟病,有些人則較容易出現肝臟問題,這本質上也是對個體差異的一種探索。

中醫分類

王:那中醫又是靠什麼分類呢?

蘇:中醫是通過長期臨床觀察,發現不同的人患病傾向確實有差異。

例如很久以前,《黃帝內經》就有記載:古代的富貴人家,很容易在腳上生瘡,所謂「高粱厚味,足生大疔」——意思是經常吃油膩、精細的食物,腳上就容易長瘡。當時聽起來可能覺得古怪,但用現代醫學概念解釋就很清晰:古代大部分人是貧窮的農民,勞動量大、飲食簡單;只有有錢人吃得好、動得少,其實就是出現了糖尿病的早期癥狀,腳上的瘡正是糖尿病相關的併發症。可見中醫早就從生活形態中,觀察到「某些人更容易患特定疾病」的規律。

再比如中醫所說的「陰虛體質」,在香港就比較常見,有些是天生的,有些是後天形成的。陰虛體質的人通常睡眠少、皮膚乾燥、體型偏瘦,不怕冷但怕熱,天氣一熱就會覺得難受,而這類人也更容易患肺病。以前的中醫典籍就提到,陰虛體質者特別容易得肺癆;反過來看,肺癆嚴重的人也會變得很瘦,怎麼吃都不胖,這和中醫的觀察完全對應。只不過西醫認為「是肺癆導致消瘦」,而中醫則認為「是先有陰虛體質,才容易患上肺癆」,兩者的邏輯切入點不同。

還有一種常見的「濕重體質」,這類人經常覺得疲倦、體型偏胖、脂肪較多,不喜歡運動,有時還會出現腸胃不適、腹瀉等癥狀。在現代社會,這類體質的人也很多,大多是因為經常吃生冷、油膩的食物,又缺乏運動導致的。

王: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體質嗎?

蘇:體質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是可以隨著生活方式調整而改變。比如你以前經常熬夜,可能慢慢形成了陰虛體質,但如果之後五年、十年調整了作息,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體質也會慢慢好轉。

治未病

說到體質調理,就不得不提中醫近年很流行的「治未病」概念。「治未病」其實包含兩層意思:第一是「未病先防」,第二是「既病防變」。

所謂「未病先防」,就像西醫說的「還沒生病就先預防」——比如還沒有糖尿病,也要盡量控制飲食,少吃油膩食物,多做運動;嚴格來說,現在打疫苗也屬於「治未病」的一種,都是在疾病發生前做好防護。

而「既病防變」,則是指疾病剛剛出現時,就及時治療,防止病情加重或引發其他併發症。比如經常咳嗽,看似是小事,但咳嗽久了就會耗傷陰氣、損傷肺氣,慢慢變得消瘦,甚至發展成更嚴重的肺病。所以在咳嗽初期,無論是普通咳嗽還是敏感咳嗽,都應該儘快治好,不要讓小病拖成大病,這就是「既病防變」的核心。

亞健康

以往西醫的理念,大多是以「治病」為核心,認為「治好病就是健康」;而「養生」則是中醫更著重的部分——即使沒有生病,也想通過調理讓身體狀態更好。西醫以前可能會質疑:「什麼叫『更好』?沒有病不就夠了嗎?」但中醫並不這麼看:就算沒有明確的疾病,若身體機能沒有達到最佳狀態,也不算真正的健康。這其實和現在常說的「亞健康狀態」很像——既不算生病,也不算完全健康,處於兩者之間:沒有實質性的病癥,但身體機能就是沒辦法充分發揮。

第七部份——養生

王:我們中國人常說「養生」,可以解釋一下嗎?

運動

蘇:中國人一直很看重養生,一方面是希望延年益壽,另一方面就算沒有病痛,也想通過養生讓身體更強健。比如練太極、練氣功,或是做其他運動,不僅能增強肌肉力量,還能改善呼吸系統功能。現代研究也證實了養生的效果:比如常練太極,能幫助預防骨質疏鬆,減少老年人跌倒的風險,還能改善呼吸功能,確實有延年益壽的作用。

食療

當然,養生不只是練功,還包括食療。比如天氣乾燥時,煲一些滋潤的湯水;天氣潮濕、體內有熱時,煲清補涼來清濕熱——這些都是香港人熟悉的養生方法,目的就是讓身體保持平和狀態,減少生病的可能。

其實養生和「治未病」是相通的,雖然現代西醫沒有正式提出「養生」或「治未病」的概念,但在一些西方富裕社會,也出現了類似的理念。比如近十、二十年,很多人開始去健身房運動,運動已經成了一種潮流——大家不再滿足於「沒有病」,而是希望身體機能更好、走路更快、平衡能力更強,甚至體型更好看。這其實就是西方所說的「養生」。

還有飲食方面,比如有些人會嘗試「間歇性禁食」,或是所謂的「西方排毒飲食」,這些方法的目的,和中醫養生其實是相似的,都是為了調理身體狀態,只不過是具體方法不同而已。

至於「亞健康」這個詞彙的出處,早在三四十年前,就由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了。以前社會不夠富裕,大家更關心如何「治療已有的疾病」,很少會關注「亞健康」;但現在在很多發達地區,人們的關注點已經從「治病」轉向「讓身體更強健」,亞健康也逐漸受到重視。

王:今天很感謝蘇醫生和我們解釋了那麼多,非常感謝。

蘇:不要客氣。

(於2024年7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