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谦医生
香港大学临床肿瘤学系名誉临床助理教授
注册中医
香港防癌会教育小组委员
主持:王荣珍女士
简介:
香港是一个华人社会,当我们有疾病的时候,在西医治疗之际,很多时亦找中医希望强化身体。但是大家可清楚中医的理论究竟是怎样,或进一步想知道从西医角度又是怎样看这些理论。在这篇文章苏子谦医生会和我们一一解释。
第一部份——气、血
第二部份——阴阳
第三部份——五行
第四部份——五脏六腑
第五部份——经络
第六部份——体质
第七部份——养生
王:各位朋友,香港是一个华人社会。所以当我们有疾病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找中医。但如果问大家是否清楚知道中医的理论究竟是怎样,而进一步,我想知道我们看西医的时候,西医和中医有没有冲突。
今天我很荣幸邀请了苏子谦医生来跟我们讲一下。苏医生既是一位肿瘤科医生,亦是一位中医。
王:苏医生,非常感激你接受我的访问。
苏:不要客气。
王:首先我们谈一谈「气」。
苏:「气」是一种代表器官能量的表现。
中医说「气」,又说「没气」,又「顺气」,中医是如何解释「气」?而西医又是如何看待「气」?
事实上,我们平日经常听人说,是不是「气血虚弱」?是不是「气虚」?是不是「血虚」?很多时候我们会把「气血」一起说,但其实在中医来说,「气」和「血」是两种有点不同的东西,但是相关的。
「气」方面,中医觉得类似身体的一种能量,其实每一个地方都有「气」存在。譬如说,看一个人的呼吸好不好,就是看「肺气」够不够。如果「肺气」够的人,就是说肺这个系统的功能比较强,能量比较强,那些人可能走路也不会气喘,上斜路也可以一口气上去;如果说「肺气」比较弱的人,明显就是呼吸困难、容易呼吸急促,可能上两层楼梯就会喘气。
以「脾」为例子
譬如我们经常说「脾气虚弱」,中医所说的「脾」,主要是说消化系统,所以「脾气虚弱」就是说消化系统的能量比较弱。病人的表现可能是吃少许便饱了,因为他的消化功能根本已经比较差;又或者很容易腹泻,因为很多东西都吸收不了,便变成腹泻。
从中医角度来看,有多种不同的「气」,但整体来说,是说身体的能量、身体一些机能强弱的表现。如果一个机能足够,就叫「气盛」或「气强」;如果功能不足,就叫「气弱」。
王:中医很着重所谓「中庸之道」。有些东西,譬如说「气」,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苏:又不是,有时「气」会太强。最常见的「气强」,是所谓的「肝气」——「肝气太强」在很多病人身上也颇常见。中医说的「肝气」,是主宰一个人的情绪,譬如一个人紧张,或者很想做一件事,那个冲劲就是所谓「肝气」。有些人可能「肝气太强」,很容易发怒,很容易冲劲过了头,这便是不好的事。其实很多时,所谓「肝气太盛」,也是对身体不好,是一个不正常的状态。
王:从西医角度,有没有一个 equivalent(对应概念)的「气」呢?是不是「energy(能量)」?
苏:西医很少会提到「energy」这回事,理由是因为现代的西医,基础主要是由生物医学而来,即是说很着重 biology(生物学)、生物医学,我们会着重细胞、血管、一些眼睛看得到的东西;但中医反而有点偏向物理学,着重能量的变化,譬如有电流或有磁场,我们的眼睛是看不到的,但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是存在的。
所以中医看人体,比较偏向看一些肉眼未必那么容易看得到的、像 physics(物理学)那方面多一些。
从西医的角度「气」好像很玄,不知是否真的存在,所以主流西医的确未必着眼在「能量」上。但反而有些比较偏门,或者在基础医学研究方面,会看多一点。譬如有人做过研究,发现如果那个人的脾胃是「气虚」,用红外线去探测——例如量度温度——就会看到原来脾胃对应的身体部位,温度真的是稍微低一点,从而能观察到这个「能量」的差异。当然,你说用手按下去的时候,温度可能只差很少,不会相差五到十度,但是如果用一些精密的仪器,就可以看到原来身体的确有能量的变化。
一个人生气的时候,所谓的「肝气」会上升,那个人的影像显示出来,真的会觉得头部突然热多了。而我们自己的感觉,其实和用这些红外线去看温度的变化,也是有一个相关性的。
但是从主流的西医角度来说,就未必那么着重「气」或者「能量」方面。
王:什么是「阴阳」?
苏:如果只是去了解西方的科学和医学,是很难理解为何中医经常说有「阴」有「阳」、有「木、火、土、金、水」等,好像很玄。
要明白便要追溯源头,中国有所谓「阴阳家」、有道家方面的哲学。中医学形成时,是借用了这些「阴阳五行」的概念。
那究竟「阴阳」是什么呢?
中医很着重「平衡」,先说「阴阳」:即是说原来每一样东西都好像有「阴」和「阳」。
「阳」是代表可能相对比较活跃、相对比较热的东西,或者是一个机能比较亢奋的时候;「阴」反过来可能是温度比较低、功能比较低下的时候,就叫「阴」。
即是说,以前中医学借用了道家的哲学——天有日夜之分,人体也被认为是一样的。日夜一定要调节,也就是说,如果每天只有白日,那是不行的;只有夜晚也是不行的,等于人不能总是有所谓的「阳」,或者只有「阴」。
举些例子比较容易明白,譬如我们常说「肝阳上亢」,说的是「肝」,直译就是我们西医说的「liver(肝脏)」
但是中医所说的其实不只是说肝脏本身,是宏观指一个人的意志、一个人的情绪,或者做事的动力。
「肝阳上亢」就是说那个人长期处于一个兴奋、太过活跃,或者太过劳碌的状态,长期都是这样,就是不正常。那些人很多时候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都好像控制不住容易发脾气、或容易疲劳,这些就是所谓的「肝阳上亢」。
「阳亢」:「阴」就相对弱了,所以这个情况就叫「阳盛而阴衰」,是一个不好的状态。
再以其他器官为例,例如「心阴不足」,这亦是常见的。在临床方面,有关人的心跳,「心阴不足」的人,人就经常觉得不知为何自己的心跳得很快,或者无端端没事都好像很害怕,这是「心阴相对不足」心的「阳气」相对太亢进,即是功能太强了。
所以其实「阴阳」说了这么久,只是一个相对的平衡而已。
王:在西医的角度,「阴阳」是否有任何对应的意思呢?
苏:从西医角度来看,其实没有直接所谓「阴阳」这样的东西,但有一些我们对于身体器官或身体运作的理解,其实有些类似所谓「阴阳」这个概念。
例如我们有一种神经系统叫做「自主神经系统」,也就是我们的意志不会控制到它——譬如说心跳的速度,我们很难自己控制,是因为我们身体内有一个自主的神经系统去调节:需要的时候,心跳就会快,例如我跑步,我知道心跳就自然会快;例如要睡觉了,心跳自然会减慢。
自主神经系统里面有两大神经系统,所谓「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其实这两样神经系统就好像「阴阳」。
交感神经就好像所谓身体的「阳气」,因为交感神经系统如果受到刺激,譬如人准备去跑步,或者要处理很多事情——不是悠闲时做的,例如工作。或者很紧张的时候,交感神经系统就会受到激发,心跳加快、出汗、或者肌肉都准备要行动了,
这就是所谓的交感神经系统,受刺激时,中医来说就是「阳气比较盛」。
反过来,副交感神经系统会令人 relax(放松)、休息,例如我们吃完饭之后,觉得很满足的感觉,就是副交感神经系统发挥作用的时候。又如我们睡觉的时候,心跳就相对慢,就是副交感神经比较主道。
所以对西医来说,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一定要有一个平衡,有时这个可能多一点,有时就另外一个多一点,视乎身体的实际情况而定。
有时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会很高,完全失控,超出了正常的上限。例如有些患有惊恐症的人,无缘无故地——也不是真的需要害怕,例如不是被狮子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