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 2025「走過驚濤駭浪」—— 照顧者」 講座系列「心臟病和中風——如何預防、治療和照護」)
王榮珍女士
香港防癌會「走過驚濤駭浪—-癌症病人照顧者全面手冊」主編
謝鴻發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
內科主管/講座教授
簡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說有人心臟病發、中風或是心臟衰竭等,我們會大概理解和心臟和血管有關,但實際上每一種究竟是什麼卻未必真的清楚。
如果病人同時患有癌症和心臟病/心血管疾病又應該如何處理。
在這篇訪問中謝鴻發教授會和我們詳細解釋。
第一部份——心臟病和癌症可有關係
第二部份——心臟病的成因
第三部份——基本認識 ——心臓、血管、腦部、循環系統
第四部份——和心臟有關的不同疾病(宏觀情況)
第五部份——和心臟有關的不同疾病
第六部份——如何預防心臟病及有關疾病
第七部份——不同專科醫生的分工
第八部份——問與答
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說有人心臟病發、中風或是心臟衰竭等,我們會大概理解和心臟和血管有關,但實際上每一種究竟是什麼卻未必真的清楚。今天我非常榮幸邀請到香港大學的謝鴻發教授和我們詳細解釋。
謝教授非常感激你接受我訪問。
謝:不要客氣。
我想觀眾腦海中想的是這是香港防癌會的講座,為什麼會有個心臟科醫生來演講呢?
我想有兩個方面:
第一是因為很多因素引致冠心病或是心腦血管疾病跟癌症相關,所以很多病人如果有癌症,類似的高危因素亦會容易引發心臟病或中風。
第二方面就是現在的抗癌治療很多時會影響心腦血管,所以病人如果有癌症,也要留意自己心腦血管的健康。
王:癌症病人需要做很多治療,做了手術,再化療,再免疫治療⋯⋯各方各面的治療都會讓身體變得虛弱。
身體虛弱便不想做運動,但是又知道做運動對心臟健康好。
你會給我們的癌症病人和康復者什麼建議呢?
謝:癌症治療以前比較少藥物治療種類,只有化療,因此相對來說對心臟有影響但不會很大。
但現在我們多了很多新的治療:免疫治療、標靶治療,我們就見多了很多以前沒有見過的心臟問題。例如有些病人在接受標靶治療後會血壓高、心跳亂,甚至是心衰竭。
所以,我們必須很密切地監察。
至於做運動,很多人都有一個概念,就是一定要跑到「氣羅氣喘」,其實這是不需要的。
最簡單但最好的運動是什麼?就是走路。你不需要劇烈地做運動,只需每天走路。
不過如何走路也是要有學問的。
有些人說我每天工作、逛街,行了不少路。但這樣「停下行下」是沒有成效的,我們必須要圍著公園不停地走,你可以先走三千步,力氣好一點再走到三千五百步,慢慢增加。
王:我很好奇,為什麼不能湊起來:二千加二千加二千?為什麼「一條氣」行才是好的?
謝:因為你停止了之後,運動量會降低,要持續做才能訓練身體。
很多太太說我每天都逛街,但這樣不行,因為你逛著停著,心跳的運動量不能維持到一個需要的階段。
我們需要病人做帶氧運動,帶氧運動就是說:當我們做運動的時候,能說話的叫帶氧。如果你跑到氣喘,就叫缺氧運動了(笑),這樣做幫不了心臟。
王:心臟健康和免疫能力有任何關係嗎?
謝:沒有直接的關係。
但很多血管的題跟炎症有關,所以雖然不是有直接的關係,但有心臟病的病人(例如在驗血驗出低敏度蛋白),其實很多有較高的發炎的指數。
為什麼很多癌症病人會亦同時會有心臟問題呢?也是因為他炎症多。如果身體經常發炎,血管會受損,老化的速度會較快。
故此有心臟病的病人亦可能有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或者我們所說的牛皮癬或是皮膚炎。 )
王:可不可以宏觀理解一下導致心臟方面疾病的成因?
謝:成因可以有先天亦有後天。
1/先天結構——有些人有先天的變異,也就是生出來結構有問題。
2/問題基因——病人不幸帶了一些基因,引致高危因素高。最普遍來說就是膽固醇高:我們每三百個人,就有一個人有膽固醇高的基因存在身體裡。所以有些人說我這麼年輕,為什麼會有心臟病?又有些四、五十歲的病人說:「我每天都做運動,吃得又很清淡,為什麼依然有心臟病?」人生有些事是無法改變的。
如果有這些高危的因素,就要小心處理、定期做檢測。
3/年紀——年紀大了人有心臟病的機會就更高(患癌症的機會亦更高)。
後天因素包括:
1/吸煙——引致心血管疾病,也會引致癌症;
2/肥胖——肥胖會引致冠心病,也會引致癌症。糖尿病也會增加癌症的風險。
王:所以癌症的患者可能亦會有心臟病?
謝:對,有心臟病的患者後來亦發現有癌症。
所以如果我們能將兩種疾病的高危因素一起處理,例如多做運動,不肥胖,不吸煙,就可以同時預防這兩個嚴重的健康問題。
王:心臟本身會生癌症嗎?
謝:很少。
我們心臟會生癌症的機率很低,因為心臟的跳動很快,癌細胞很難在這麼活躍的環境生存,它們通常躲一些比較慢郁動的地方。
王:可不可和我們解釋一下心臟的結構?
謝:簡單來說——-我們的心臟像一個泵,有四大部份 ,包括:
1/一個泵:肌肉;
2/泵要動就要有電,有電芯的問題,也就是傳電;
3/道管,即是血管;及
4/因血液要跟著循環系統來流,就需要有活門,即是心瓣。
當然還分左右。
如果我們任何以上部份有問題,就會引致我們所說的心臟病。
王:聽得最多的就是血管塞。
謝:對大多數人說心臟病是心臟血管有問題,例如阻塞。但其實心臟病可以有很多不同類型,包括:
當然心臟功能越差情況就越嚴重,譬如我們說的心臟衰竭。
王:其實我們的心在哪裡?有多大?在左邊還是右邊?
謝:大部分人的心臟在左邊,有些人天生異常在右邊,但大部分都在左邊。
正常人的心大約一個拳頭大小。但如果有心臟病,心臟會發大。
有些人說我左邊胸痛,一定是心臟病!其實心臟本身是沒有神經線的,心口痛可以是前、後、左、右。有痛可能與心臟有關,又或者無關。
大部分人痛是在左邊的,有時候會痛到上肩膀,有時候則「去埋」右邊。但如果是痛到落腳部那便無關(因為神經線是不會去到這裏的)。
王:但無論如何要小心,有懷疑就要看醫生。
謝:是。有些人以為自己是胃痛,但檢查之後卻是心臟有問題。
所以我們要小心,一定要看醫生,特別是:
-做完運動很痛;
-吃飽痛;
-走路覺得氣喘;
尤其是如果痛到不停,就一定要立刻去看醫生。
王:去到醫院會怎樣?
謝:心臟病和中風病人都有黃金治療時間,如果太晚才去到醫院,就會損害很多細胞。及早治療醫生有辦法打通血管,心臟功能保留得好一點,後遺症也少一點。
王:可不可以說一說循環系統的運作。
謝:剛才說過,心就像泵一樣,
循環系統就是:
1/血回到右邊的心;先到心房,心房將血流到心室,心室就是泵血的主要地方。
2/右邊的心室就會泵血到肺部,讓它吸到氧氣,在血含氧量高了之後,就流到左邊的心房。
3/血液再流到左邊的心室,左邊的心室是最大的泵,將血泵到全身的血管,首先就是我們的大動脈。
剛才說過,血液需向一個方向流,不能倒流,所以就有一些活門,這就是心瓣。
心臟雖然只有四個間隔,好像很簡單,但其實要協調得很好。否則每一個部分都可以出現問題。
王:知道我們有有三條大血管,詳情如何?
謝:就是血從我們左心室泵出來之後,先經過大血管。而大血管出來的「門口」就有三條血管。
王:想問一下一些很普遍的詞彙或是生命指標(life indicators )。
譬如說血壓(blood pressure),有上壓、下壓,看醫生亦一定要驗心跳。
這些指數為什麼會這麼重要?
謝:第一,這些東西容易檢測得到。
平常我們看醫生一定會量度血壓。因為血壓能反映我們身體的普遍情況。
血壓有上壓(systolic pressure )和下壓(diastolic pressure ):
-上壓主導血泵出去身體的力度;
-下壓就顯示血管的彈道。
血壓低的問題——如果我們年紀大,血管彈道變差,下壓一定低。
很多疾病會令血壓偏低,如果太低就有危險了,因為無法將血液傳送到全身。
血壓高的問題——血壓太高是一個最常見引致心腦血管的因素,很多人中風都是因為血壓高。當然中風包括血管塞或爆血管,但全都跟血壓有關。
我們以前說老人家的血壓指標可以高一點,但現在我們建議大多數人都應該維持在120至130之間。
我們有一個機制,心會運作來泵血。
大多數人的心跳在60到90之間。如果太慢泵不到血人會暈,特別多見於長者。
心跳太高也可有問題。例如身體循環系統是否有問題,所以要血泵得那麼快?
看數據心跳慢的人普遍較長壽。
一些有趣的知識:以哺乳類動物來看,最長命的是鯨魚:鯨魚的心跳很慢。反過來,老鼠每分鐘心跳三萬次便只有兩年命。
心好像是一個電池,有限度可以最多跳多少次,所以如果跳得太快,對心臟有負面影響。
王:有一個常見名詞,叫氣體交換(gas exchange),可以簡單解釋一下嗎?
謝:我們每一個器官都需要氧氣,我們每一個細胞都有氧氣。
帶動氧氣到細胞就是靠我們的主動脈泵血:主動脈泵血到身體各部份的細胞,後者吸取氧氣,沒有氧氣的血就從我們的靜脈(veins )回流心臓。所以我們看看自己的手,藍色那些就是靜脈(因為沒有氧)。
沒有氧氣的血回流到右側的心房,然後到右邊的心室,右邊的心室會將血泵到肺部,血經過肺就會吸取氧氣,把氧氣帶到左邊的心室和心房再泵出去。
如此循環不息,就叫氣體交換/循環系統。
王:有時病人肺部有問題也會影響到心臟?
謝:是的,因為輸血、血氧交換不好都會影響到心臟的功能。
王:在香港最常見的是什麼心臟問題?
謝:
最常見的一定是冠心病。
所有65歲的香港人之中,差不多¼有血壓高,所以年紀越大越便多心腦血管問題。
最多就是冠心病,可以有鈣化,有阻塞,或有不同程度的損壞。
血管老化是長年累月積回來的:膽固醇積聚在血管𤩹上,從慢慢塞到嚴重塞,便形成冠心病。而當「塞」到不夠血流之際,病人就會有心絞痛、氣喘等問題。
而當病血管突然撕裂就會有急性心臟病。
幸而現在我們能及早用不同測試(例如做電腦掃描)去看看血管可有問題。
王:請問當我們說血管「塞」或是「爆」時,說的是動脈還是靜脈?
謝:
靜脈也會爆或栓塞。
通過靜脈沒有氧氣的血回流回心臓,但如果血泵不上去、停留在腳部就可積成血塊。這可以是因為先天因素,亦可以是後天因素:例如我們坐長途機時身體不郁動、血液流動不好、腳的肌肉便不能有效地把血液泵回去,血就會積聚,腳就會腫。
萬一血塊慢慢流向心臟,堵塞心肺血管,那就會有危險。
第一是血管爆裂,例如因為血壓太高大動脈撕裂,這是極為嚴重的。如果在頭幾個小時無法做手術病人會有生命危險,因為全身的血是從這裡「泵出來」的。
另外血管爆裂也可以發生在其他地方,例如腹內,很多時病人年紀大,爆裂是在肚子裡。醫生會叫病人做超聲波,看看肚子裡有沒有大動脈肥厚。
血管瘤也有關係。
爆血管就是病人年紀大了,血管璧脆弱、又或是血壓高引致血管擴大並爆裂。有些病人則是先天有氣泡在血管裏(最普遍是在腦裡),如果氣泡突然因為血壓高也會破裂。
另外就是大血管會出問題,例如主動脈破裂,很多時見病人猝死,就是大血管撕裂。
我們的活門就像我們家裡的門,越開得多就越容易破損。
以前年紀大的病人,如果心瓣有問題我們沒辦法處理,因為要開刀是很大的手術。現在我們有一些微創手術可以幫到手。
心房最主要就是有「亂」的問題,亂其實就是房顫/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就是電波出了問題:心房正常來說應該是一下一下的泵血,但在某些情況之下亂了、沒有了收縮便引致有血塊。
平均65歲的人口裡面大約有2%的人會有這個問題。
所以大家要時常留意,在家裡量度血壓的時候,要看看脈搏有沒有亂。現在很多智能手錶也可以檢查到心電圖。
如果我們能夠提早知道有亂的問題便可及早治療,包括使用抗凝血藥來減低中風的風險。
王:所謂心房顫動是否是心律失常或心律不整(arrhythmia)?
謝:心房是其中一種。我們也有心室亂、有短路、有許多不同的情況。
但心房顫動始終是最多的,65歲以上平均接近有2%的人有這個問題。就算你走在街上替「沒事沒幹」的人把脈也可能發現這個現象。
王:如果心臟和血管等有問題,就會產生不同疾病,是不是可以分為「慢性」和「急性」?
謝:準確來說應該是一個發展過程。一個人心臟病發不會是無緣無故的。
所謂「慢性」心臟病(如冠心病),多由長期血管脂肪堆積引起,而心臟病發作是因為血管突然破裂或有血塊阻塞。多數在「急性」病發之前已有慢性基礎病。
所以需早檢測、早治療。
王:有些名詞比較混亂:
(一)缺血性心臟病
(二)腦血管病變
(三)出血性心臟病/爆血管
(四)小中風(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
可否再解釋一下。
謝:這些都是和冠心病有關的。
當我們的心臟血管堵塞時,血就不足夠供應心臟肌肉,引致心肌壞死。病人會心絞痛,再嚴重一點,會心臟衰竭(例如當血管塞了之後,影響了一半心臟肌肉,心就會衰竭:因為它只有一半功能,要負擔埋另外一半的工作。)
心臟亦會慢慢發大。
王:血管栓塞是否我們聽見過的「粥化」?
「粥樣硬化」是市民較為認識的名詞,就是脂肪積聚在血管內。這些病變可以是病人在年輕時已開始。如果能夠早處理,例如多做運動、減低膽固醇、減低斑塊積聚在心臟,便可以防止病情發展到很嚴重的地步,例如是中風。
王:如果是因為血管栓塞中風,情況會怎樣?
謝:那要看多大的範圍或是嚴重程度。
如果我們及早知道的話,現在有手術、有溶血劑,尤其是在事發後的頭幾小時可以打通血管,這樣就能夠較為維持到原有的功能。現在大部分公立醫院都有24小時溶血手術治療,所以如果有中風的癥狀,例如流口水、手腳不協調等,就要立即去醫院。
到達急症室之後,要立即告訴護士和醫生,他們便會做電腦掃描,看到那些血管塞了,就會做溶血劑注射。如果是過了90分鐘的話,治療的效率就會降低,雖然進行了手術,病人也會復原,但損害的程度會隨着時間增加。
王:我有些朋友說,他們有一些現象,例如偏頭痛或是睡醒之後頸痛或者麻痹,有點擔心自己是心臟病,但又覺得萬一去到醫院不是,好像很浪費社會資源的,覺得不好意思。
當我們不清楚的時候,應該採取什麼態度?
謝:如果癥狀比較嚴重,例如是身體有部份突然間不能動、說話有問題、流口水、或是心臟絞痛,都一定需要立刻去醫院。
現在我們在瑪麗醫院有「中風中心」和「心痛中心」。
以前如果病人有心痛、他們需要排隊、再分流,可能已經耽誤超過30分鐘。現在我們的流程更快捷:當有病人有心痛到醫院,我們第一是先做心電圖看看可有血管梗塞,如果有的話便立即處理。如果證實不是血管梗塞,那就會再分流處理。
王:如果證實病人並不是血管梗塞,他出院之後應該怎樣跟進?
謝:如果類似的情況再發生,那就需要看骨科醫生看看是不是頸骨或其他地方有問題。
總而言之要小心為上。
王:剛才說到「心痛中心」和「中風中心」,請問兩者有什麼分別?
謝:是不一樣的。
「心痛中心」是由心臟科醫生主理;「中風中心」是由腦科醫生主理。
當病人懷疑自己中風,我們立刻有腦科醫生在場看檢測的影像;如果是真的便立即注射溶血劑。剛才我已說過,如果注射凝血劑的時間受到延誤,功效便會減低。但如果是迅速獲得處理,效果可以很好。我們常見到有病人在打完溶血劑之後自己走出醫院。
王:可否說一下每一分鐘的延誤會造成多大的破壞?
謝:這比較難說,要看阻塞的範圍。總而言之是越早做越好。
現在我們有一些指標,比如我們用溶血劑希望能在90分鐘內做到。在通波仔方面:我們希望能夠在90分鐘內,打波仔於導管通回血管。
我們當然了解越早越好,例如是30分鐘。但問題是程序不容許這麼快。
所以醫生常說,希望市民懂得急救。
比如家裏有人心跳停了,如果有人懂得急救、減輕病人腦缺血的情況,那病人復原的機會便好很多。
王:常常聽見病人說如果有血管塞的情況,就需要找心臟科醫生做「通波仔」,可不可以說說過程?
謝:什麼是通波仔呢?就是「球囊擴張法」。以前是在大腿腹股溝通血管,現在多數是在手腕做。過程如下:
-放一條導管到達心臟血管門口;
-打顯影劑;
-醫生看到血管情況後放入一條鐵線進入血管;
-鐵線通過後我們放一個球囊,把脂肪壓在血管壁上。但是那些脂肪不會消失,我們只是將它壓在血管壁上,讓血管的直徑大一點。以前壓了之後,又會「倒下來」,所以醫生要不停地用球囊去壓,病人復發後又需要再做手術。
後來就發明了支架,這是用金屬製造的架用來「撐開」血管。用了支架後病人復發的機會低了很多。
之後又發現原來放了支架之後血管又再粥米、又再「翻塞」,於是又發明了新的支架,上面是塗有藥物的,讓血管不會有血管壁增生,復發的機會又再減低了。
王:醫生可否「批走」那些粥化的組織?
謝:我們有一些鑽,但是問題是「鑽散」了這些物體之後,它們會在血液中留下,我們又不能把它吸出來。
所以最重要都是預防,不要令血管粥化。
王:其實支架是什麼物料造的,為什麼那麼貴?
謝:支架是用類似鋁的金屬製造的,並塗了藥物。其實成本只是一、兩元美金。但為什麼這麼貴?因為做研發很貴。
當然我們可以選用舊的支架,這是選擇問題。
除了心臟血管之外腦血管也有病變,因為所有身體的血管都有機會積聚膽固醇、使血管粥樣硬化,血塊去到腦部血管便會引致中風。
人年紀大了、血管變薄/鬆了就會慢慢脹大,這就形成退化性血管瘤。有些人不幸天生軟組織鬆弛,也可以有這些血管瘤。有些人則是腦裏面的血管壁突然間鬆化,形成了一個氣泡。氣泡使血管變薄了,當病人血壓高時就會爆/出血。
一些人突然猝死就是因為腦出血。
為了預防,人到60歲便應該做腦掃描。特別是腦血管動脈瘤有遺傳因素,所以如果家人有這樣的問題,更應該去檢查一下。
王:是否有這樣的動脈瘤就需要割掉?
謝:如果瘤很大的就需要找外科醫生處理。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如果腫瘤是小的話,醫生就會叫病人好好控制血壓,那麼瘤變大的機會就會減少。對平常人來說,我們會叫他們將血壓控制於120下,但如果是有血管瘤的病人,就要做到110以下。
其實血管就像我們的褲頭橡筋一樣,拉鬆了之後就不能縮回。所以要儘量「按低」血壓,不讓血管鬆掉,因為鬆了就是鬆了,沒有辦法還原。
如果褲頭帶、即是血管真的鬆到引致危險,我們唯有將中間有問題的部份「切掉/修補」。不過血管瘤手術風險非常之高(因為醫生要夾着血管將它剪掉再修補是很困難的)。
當病人有這個問題的時候,醫生需要評估手術的風險 vs 不處理的風險。例如如果主動脈血管瘤大過5cm—5.5cm,爆破的風險高我們便要處理它。但如果沒有這樣大,便不需要做了。換句話說,如果做手術的死亡率是大概5-10%;但血管爆破的死亡率都沒有5-10%,那為什麼要做手術呢?病人便需要好好控制血壓、更請醫生密切監察血管瘤的大小。
王:之前我們已經討論了很多關於爆血管的問題。
我想補充問一問:如果病人腦部爆血管卻因不同理由延遲了兩個多小時才到醫院,是否應該立刻「開腦」?還是可以用藥物處理?
謝:爆血管真是很嚴重並難於處理。
因為通常出血後,沒有太多辦法可以修補。但有時醫生覺得需要止血,又或是血塊太大、積聚於血和神經線,那麼腦科醫生便要開腦。
王:什麼是小中風(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
謝:這是短暫性缺血性中風,也就是小中風。
當一些血塊突然之間去到腦部的血管令它塞了,腦部便損失了一些功能。但幸運的是它自己突然間又「通番」、病人恢復正常,這就是小中風。
王:為什麼會有血塊去到腦部呢?
謝:通常有兩個原因。
第一就是可能頸部的血管有些血塊鬆脫;第二就是之前說過的心房顫動:有血塊被「彈」了上去、阻塞了血管。
但病人千萬不要以為沒事算了。因為這其實是一個預警,下次未必這樣幸運,可以是一個「大中風」,所以必定要去看醫生。
王:知道以上這些都是和冠心病有關。
但是除了血管心臟還有一些結構可以產生問題,亦想討論一下。
王:我想問一問逐漸發展的過程。因為我有朋友看心臟科醫生說他的心瓣有些問題,但由於他尚年輕,不用採取行任何動,只需要繼續監察。但隨着年齡越來越大,情況就會不同了?
謝:最常見的是二尖瓣有問題。二尖瓣是在左心房去左心室的地方。
有差不多3%的人有時二尖瓣不能完全關閉,95%都沒有大問題,但有5%左右會慢慢變差,「漏」得嚴重血便會倒流,即是血不能按正當方向流動,那就需要修補。
至於大動脈心瓣,大部分人有三塊,但有1-2%人只有兩塊。這樣不好的地方就像是本來有三道門,現在只剩下兩道門,較容易破損。
通常正常有三道門的人到70歲開始才會有退化;但如果只是有兩道門的,60歲便開始退化。當然進程速度每個人不同。
如果不幸情況嚴重,就要早點做修補,包括動手術。
房氈亦普遍。
很多病人從開始時「間中亂跳」,慢慢變成「長期亂跳」。嚴重的情況就會導致中風,所以我們要及早處理。
那有什麼成因呢?血壓高、年紀大、肥胖都是因素。
另外很多人忽略的就是睡眠窒息,睡得不好有時候也會血管塞,也會有心跳亂的問題。
王:我知道心臟的肌肉是很特別的,跟我們活動的普通的肌肉不同。
謝:我們心臟的肌肉和運動肌肉有所不同:運動肌肉例如腿部我們要先指示它移動它才會移動,亦可以隨時叫停。但心臟肌肉不能自己叫停,一定要不停跳動。
為何心臓很少機會有癌症呢?就是這個原因。
但反過來說,它的復原能力也很低,如果你弄壞了它,它不會再生。
比如當病人血管塞/壞了心臟病發,我們雖然替他做了通波仔,但如果時間已延誤過久、心臟肌肉便會壞死,就算能救回一命,他的心臟亦會慢慢變差、發展成慢性心衰。
王:有些器官是可以重生的,例如肝?
謝:因為肝的細胞活動慢有機會讓它能生長。
王:是否流感也會令病人產生心肌的問題?
謝:是的。大家在COVID的時候也聽過「心肌炎」。
在流感季節,我們每一個月都會收到一、兩個嚴重心衰的病人,這是因為他們突然間有心肌炎。
王:其實我想問一下心臟的感染(heart infection),是因為細菌、病毒?
謝:
大多是過濾性病毒。
當有流感或者是COVID的時候,政府會叫市民打疫苗。但是在某些人身上,可能會有問題,特別是年青人有很小機會患上心肌炎(老人家反而機會較少)。
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呢?就是當當事人身體的抵抗力太強、想打那些病毒,就連周圍的地方都攻擊到,心肌就有病變。
如果說細菌就多數是心瓣的問題。
例如當我們脫牙的時候,細菌可以進入我們的血液、繼而黏在心瓣,這就會引致心瓣發炎。這是嚴重的疾病。
所以大家要留意口腔健康,如果口腔長期有細菌,經常有蛀牙、牙肉有問題,心臟病的風險亦較高。
王:是不是有「心膜」?
謝:心外面是有一塊膜的。其實我們的心和肺都是有膜的。
因為心不停地跳動,膜就像是一種潤滑劑,防止心臟被刮傷。
心膜出現問題的機率是很低的,除非是有病變。
在香港最普遍的就是肺癆。因為我們始終還有肺癆病人,如果他們在小時候曾感染過肺癆而之後康復,在日後抵抗力差的時候,細菌就會走去一些隱蔽的地方作惡,而心膜就是其中之一,因而引致心膜發炎。所以我們非常緊張肺癆病人一定要跟足醫生的指示準時吃藥。
王:肺癆是由呼吸科的醫生醫治的嗎?
謝:是的,我們有胸肺科的醫生處理。香港有肺癆診所專門醫治這些病人。
王:那麼肺癆病人在接受完肺癆治療之後,是否需要再去心臟科檢查?
謝:這個需要不高,尤其是現在我們有這麼好的治療。
不過如有在心包裏隱性復發,也是較難發現的。
王:還聽過有人心臟驟停?
謝:這也就是我們說的心臟猝死。
大部份都是因為冠心病的問題。根據普查,45歲以上猝死的病人都有冠心病,所以預防冠心病是最重要的。
有遺傳性極高膽固醇的人亦特別高危。
王:猝死還有其他原因嗎?
謝:有的。可以是因為心跳亂或是心機病變(例如有些人有遺傳性的心肌肥厚)。
亦可以是因為濫藥。
王:我們可以如何預防種種疾病?
謝:當然要運動、不要胖、不要吸煙。
同時要早檢測、早治理。
王:知道做運動很有用,可否說一下?
謝:運動不必太劇烈,每天持續走路(如從3000步逐步增加)即可 。
王:為什麼行街?或是間歇性?走路不好,需要「一條氣」的走路?
謝:「行吓又停下」,類似的間歇性活動無法有效訓練心臟,帶氧運動(能邊走邊勉強說話)最合適。
王:可否靠吃藥?
謝:第一就是我們要問清楚醫生自己是不是真的有問題(例如膽固醇高),有問題才要吃藥。
同時要定期檢查,我們建議男性50歲以上就需要,女士就60歲,因為停經之後會有更大機會有問題。
王:什麼是合理的膽固醇水平?
謝:膽固醇很高的病人,我們要幫助他將膽固醇降至一個合理的水平,大概是1.4 - 1.8,如果吃藥也不行就要打針。
王:很多病人都擔心吃藥有副作用。
謝:藥物出問題,例如吃到肝臟有問題,機率是萬分之一。
王:膽固醇是可以打針的?
謝:膽固醇是有針打的。
治療膽固醇高的病人,尤其是遺傳性很高的那些,我們有兩、三種藥可以使用。但如果連這些也不行,更有生物製劑:有些兩週打一次;有些四週打一次;有些六個月打一次。
平常口服藥大約能降30-40%,而打針則可再降到60%。
王:如果病人有腦退化症,不懂得準時食藥,甚至不懂得吞藥物,那怎麼辦?
謝:必要時可以打針,但始終價格是很貴的,所以我們都盡量叫他食藥。照顧者就需要格外努力。
王:神經科醫生(Neurologist)、神經外科醫生(Neurosurgeon)、心臟科醫生(Cardiologist)、心肺外科醫生(Cardiothoracic surgeon)的分工有什麼不同?
謝:其實很簡單:
心肺外科醫生負責做心臟手術。
腦外科醫生負責導管治療、腦外科手術。
心臟科醫生負責藥物治療,亦可做微創手術,例如通波仔。
神經科醫生負責中風等腦部疾病的藥物治療。
王:非常感謝教授的解釋,我們現在進入答問時間。
問一:病人腳部會無故有一片片的瘀傷且不消退,這會不會是心臟或者血小板有問題?
謝:跟心臟無關。
第一點要問是病人是否在服食一些不凝血/抗血小板的藥物,例如阿士匹靈。服用這些藥物的人會較容易有瘀傷。
如果病人沒有服用這些藥物,就要擔心會是皮下脂肪不足。
老年人有時候亦會容易撞瘀,又或者真是凝血有問題(包括血小板)。
不過未必是血小板不足,不足的情況多數是會出紅點。
問二:預防中風要做些什麼?
謝:預防中風,第一就是要控制血壓。
第二就是防止血管粥樣硬化,這便必須控制膽固醇。
第三就是有時候有些病人可能有心房顫動,所以必須檢測、確保沒有心跳亂的問題。
問三:膽固醇聽說有好的和不好的?並要留意什麼指數?
謝:現在去驗膽固醇,通常會出四樣東西給你看:
1/總膽固醇、
2/三酯甘油、
3/高密度膽固醇、及
4/低密度膽固醇。
最主要是留意低密度膽固醇。
以前我們亦看高密度膽固醇,這是有遺傳因素的,舉例說當一個嬰兒出生
時有一個健康的心臟,好的變化和壞的變化機會是 1:1。隨着人年老,高密度膽固醇(所謂好膽固醇)會越來越低、低密度的膽固醇(所謂壞膽固醇)就越來越高,患病的風險就增加。
醫學界亦曾經研究過可否增加高密度膽固醇,但發覺是不行的。所以現在大部分心臟科醫生最重要的是看低密度膽固醇——-如果是病人已有病變,我們希望他平時能保持在2.6到3.1;再差一點就去到1.8;再嚴重就要去到1至1.4。
最後是有關三酯甘油方面:高的三酯甘油會引致胰臟問題,這和飲食較為有關。暫時除非三酯甘油真的很高,心臟科醫生不當它是一個重要的治療指標。
問四:有朋友在做電腦心臟掃描時發現有一個小的tumor或瘤,會是什麼呢?
謝:心臟裏面有瘤很少有,如果有就是肌肉瘤,通常是在心房裡面。
他說的瘤多數是指血管瘤,也就是血管腫脹,這可能是遺傳,又或者是以前發過炎。應該找醫生去跟進這個問題。
問五:作為照顧者,如果家裏有人突然間心臟病發作,可以怎麼幫助他呢?
謝:第一,我建議所有人都去學心肺復甦法。
在這方面香港很落後,因為在外國全部中學生都需要學習,而在香港卻沒有。
我們發現在香港,病人在家中或是在街上心跳停了,相對於外國救活率是很低的。
但是如果病人家裏有人懂得心肺復甦即時急救,起碼能改善情況等到救護車來,令人存活的機會增加很多。
但如果沒有人懂得,當然是第一時間打999。
現在在香港很多公共地方都有免提式的除氈器,例如在商場裏面,如果有人忽然間心臟有問題,便應該立刻呼召商場的員工進行急救。如果能夠適時使用除氈器,救回心跳,病人的存活率便高很多。同時除了增加存活率,更能減低腦缺氧的現象,使病人的功能不會在救回性命之後失去那麼多。須知當腦缺氧多於6分鐘,就算能救回病人性命,他的智力亦會受損。
問六:有位86歲的長者去年小中風,之後常常覺得頭部很脹,特別是在天氣熱的時候情況更嚴重,請問這是什麼問題?
謝:如果曾經試過小中風,必須找腦科醫生跟進。
問七:這條題目是關於藥物的,說有些老人家去旅行,會自己帶定、甚至吃定阿士匹靈,又或者什麼XX丸,又聽說有舌底丸,請問這些是什麼?
謝:如果是心臟病、心絞痛,阿士匹靈是有些用處的。例如在飛機上有病人心臟病發,空中小姐也可能會給他服用一顆阿士匹靈。亦有數據證實,病人服食阿士匹靈一些疾病比如血管靜脈栓塞會減少。
但是重要的是當一個人暈了,普通人不知道他是什麼問題:是出血性中風(爆血管)?或是缺血性中風(血管栓塞)?如果是爆血管,病人服食了阿士匹靈後,出血的問題將更嚴重。所以我們不建議病人「無端端」的自己去服食這些藥物,因為他並不了解自己是什麼情況。
應該去諮詢醫生。
至於舌底丸,這是醫生給已知道有心絞痛或血管塞的病人,有需要的時候就含在舌底。這些藥是硝酸甘油,放在舌下可以很快便發揮作用。但如果病人含了第一粒過了十五分鐘還不行,那就千萬別等了,要立即去醫院。
如果藥丸融化了之後有效,情況穩定了,病人亦需要去看醫生。
問八:想教授解釋一下遺傳性心臟病?
謝:現在我們已知悉了許多不同的遺傳性心臟病。比較普遍的是剛才說過的高膽固醇:大約每二、三百人便有一個。如果家人有血管塞,膽固醇又很高,當事人要做膽固醇測試看看沒有問題。
另外比較多是心肌肥厚病變:差不多五百個人有一個。如果家人有這個問題,當事人亦需要做不同測試,包括基因測試。
比較少的有血壓高糖尿病。這種疾病有多種性原因,所以如果家人有血壓高
糖尿病,便需要小心。
問九:想買了一隻AI手錶預防中風,應該怎樣選擇?
謝:現在的智能手錶已有不同的探測功能:有些看心跳快慢,可有突然變異;
有些可以錄到心電圖。
當你有異樣的時候,可以錄個心電圖給醫生看看、幫助他斷症,從而減低中風的機會。
不過需要留意的是這只是看看當事人有沒有房顫。在心臟病中,這只不過佔大概20%,還有80%的因素是看不到的。所以不要以為買了一個手錶預防了房顫就預防了所有中風。
當然有些手錶是可以量血壓的,但我們不建議用手錶量血壓,因為大部分是不準確的。要量血壓就要用手臂量,不要用手腕量。因為你放的位置不對會有很多誤差。手舉高/放低又有差異。
問十:一個70歲的老人家擔心自己心臟有問題,應該多頻繁去看心臟科醫生?
謝:當男性過了50歲便應該做一次測試:驗血壓、膽固醇、血脂、糖尿等。我亦建議當事人做一個電腦掃描看看血管的情況。
如果檢查發現「血管乾淨」一切都沒有問題,便可以五年後再看。就像我們照腸一樣,照到了有息肉,就需要按醫生指示每幾多年跟進一次。如果是完全沒有問題就不需要年年都做檢查。
(於2025年5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