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录自 2025「走过惊涛骇浪」—— 照顾者」 讲座系列「心脏病和中风——如何预防、治疗和照护」)
王荣珍女士
香港防癌会「走过惊涛骇浪—-癌症病人照顾者全面手册」主编
谢鸿发教授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
临床医学学院内科学系
内科主管/讲座教授
简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说有人心脏病发、中风或是心脏衰竭等,我们会大概理解和心脏和血管有关,但实际上每一种究竟是什么却未必真的清楚。
如果病人同时患有癌症和心脏病/心血管疾病又应该如何处理。
在这篇访问中谢鸿发教授会和我们详细解释。
第一部份——心脏病和癌症可有关系
第二部份——心脏病的成因
第三部份——基本认识 ——心臓、血管、脑部、循环系统
第四部份——和心脏有关的不同疾病(宏观情况)
第五部份——和心脏有关的不同疾病
第六部份——如何预防心脏病及有关疾病
第七部份——不同专科医生的分工
第八部份——问与答
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说有人心脏病发、中风或是心脏衰竭等,我们会大概理解和心脏和血管有关,但实际上每一种究竟是什么却未必真的清楚。今天我非常荣幸邀请到香港大学的谢鸿发教授和我们详细解释。
谢教授非常感激你接受我访问。
谢:不要客气。
我想观众脑海中想的是这是香港防癌会的讲座,为什么会有个心脏科医生来演讲呢?
我想有两个方面:
第一是因为很多因素引致冠心病或是心脑血管疾病跟癌症相关,所以很多病人如果有癌症,类似的高危因素亦会容易引发心脏病或中风。
第二方面就是现在的抗癌治疗很多时会影响心脑血管,所以病人如果有癌症,也要留意自己心脑血管的健康。
王:癌症病人需要做很多治疗,做了手术,再化疗,再免疫治疗⋯⋯各方各面的治疗都会让身体变得虚弱。
身体虚弱便不想做运动,但是又知道做运动对心脏健康好。
你会给我们的癌症病人和康复者什么建议呢?
谢:癌症治疗以前比较少药物治疗种类,只有化疗,因此相对来说对心脏有影响但不会很大。
但现在我们多了很多新的治疗:免疫治疗、标靶治疗,我们就见多了很多以前没有见过的心脏问题。例如有些病人在接受标靶治疗后会血压高、心跳乱,甚至是心衰竭。
所以,我们必须很密切地监察。
至于做运动,很多人都有一个概念,就是一定要跑到「气罗气喘」,其实这是不需要的。
最简单但最好的运动是什么?就是走路。你不需要剧烈地做运动,只需每天走路。
不过如何走路也是要有学问的。
有些人说我每天工作、逛街,行了不少路。但这样「停下行下」是没有成效的,我们必须要围着公园不停地走,你可以先走三千步,力气好一点再走到三千五百步,慢慢增加。
王:我很好奇,为什么不能凑起来:二千加二千加二千?为什么「一条气」行才是好的?
谢:因为你停止了之后,运动量会降低,要持续做才能训练身体。
很多太太说我每天都逛街,但这样不行,因为你逛着停着,心跳的运动量不能维持到一个需要的阶段。
我们需要病人做带氧运动,带氧运动就是说:当我们做运动的时候,能说话的叫带氧。如果你跑到气喘,就叫缺氧运动了(笑),这样做帮不了心脏。
王:心脏健康和免疫能力有任何关系吗?
谢:没有直接的关系。
但很多血管的题跟炎症有关,所以虽然不是有直接的关系,但有心脏病的病人(例如在验血验出低敏度蛋白),其实很多有较高的发炎的指数。
为什么很多癌症病人会亦同时会有心脏问题呢?也是因为他炎症多。如果身体经常发炎,血管会受损,老化的速度会较快。
故此有心脏病的病人亦可能有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或者我们所说的牛皮癣或是皮肤炎。 )
王:可不可以宏观理解一下导致心脏方面疾病的成因?
谢:成因可以有先天亦有后天。
1/先天结构——有些人有先天的变异,也就是生出来结构有问题。
2/问题基因——病人不幸带了一些基因,引致高危因素高。最普遍来说就是胆固醇高:我们每三百个人,就有一个人有胆固醇高的基因存在身体里。所以有些人说我这么年轻,为什么会有心脏病?又有些四、五十岁的病人说:「我每天都做运动,吃得又很清淡,为什么依然有心脏病?」人生有些事是无法改变的。
如果有这些高危的因素,就要小心处理、定期做检测。
3/年纪——年纪大了人有心脏病的机会就更高(患癌症的机会亦更高)。
后天因素包括:
1/吸烟——引致心血管疾病,也会引致癌症;
2/肥胖——肥胖会引致冠心病,也会引致癌症。糖尿病也会增加癌症的风险。
王:所以癌症的患者可能亦会有心脏病?
谢:对,有心脏病的患者后来亦发现有癌症。
所以如果我们能将两种疾病的高危因素一起处理,例如多做运动,不肥胖,不吸烟,就可以同时预防这两个严重的健康问题。
王:心脏本身会生癌症吗?
谢:很少。
我们心脏会生癌症的机率很低,因为心脏的跳动很快,癌细胞很难在这么活跃的环境生存,它们通常躲一些比较慢郁动的地方。
王:可不可和我们解释一下心脏的结构?
谢:简单来说——-我们的心脏像一个泵,有四大部份 ,包括:
1/一个泵:肌肉;
2/泵要动就要有电,有电芯的问题,也就是传电;
3/道管,即是血管;及
4/因血液要跟着循环系统来流,就需要有活门,即是心瓣。
当然还分左右。
如果我们任何以上部份有问题,就会引致我们所说的心脏病。
王:听得最多的就是血管塞。
谢:对大多数人说心脏病是心脏血管有问题,例如阻塞。但其实心脏病可以有很多不同类型,包括:
当然心脏功能越差情况就越严重,譬如我们说的心脏衰竭。
王:其实我们的心在哪里?有多大?在左边还是右边?
谢:大部分人的心脏在左边,有些人天生异常在右边,但大部分都在左边。
正常人的心大约一个拳头大小。但如果有心脏病,心脏会发大。
有些人说我左边胸痛,一定是心脏病!其实心脏本身是没有神经线的,心口痛可以是前、后、左、右。有痛可能与心脏有关,又或者无关。
大部分人痛是在左边的,有时候会痛到上肩膀,有时候则「去埋」右边。但如果是痛到落脚部那便无关(因为神经线是不会去到这里的)。
王:但无论如何要小心,有怀疑就要看医生。
谢:是。有些人以为自己是胃痛,但检查之后却是心脏有问题。
所以我们要小心,一定要看医生,特别是:
-做完运动很痛;
-吃饱痛;
-走路觉得气喘;
尤其是如果痛到不停,就一定要立刻去看医生。
王:去到医院会怎样?
谢:心脏病和中风病人都有黄金治疗时间,如果太晚才去到医院,就会损害很多细胞。及早治疗医生有办法打通血管,心脏功能保留得好一点,后遗症也少一点。
王:可不可以说一说循环系统的运作。
谢:刚才说过,心就像泵一样,
循环系统就是:
1/血回到右边的心;先到心房,心房将血流到心室,心室就是泵血的主要地方。
2/右边的心室就会泵血到肺部,让它吸到氧气,在血含氧量高了之后,就流到左边的心房。
3/血液再流到左边的心室,左边的心室是最大的泵,将血泵到全身的血管,首先就是我们的大动脉。
刚才说过,血液需向一个方向流,不能倒流,所以就有一些活门,这就是心瓣。
心脏虽然只有四个间隔,好像很简单,但其实要协调得很好。否则每一个部分都可以出现问题。
王:知道我们有有三条大血管,详情如何?
谢:就是血从我们左心室泵出来之后,先经过大血管。而大血管出来的「门口」就有三条血管。
王:想问一下一些很普遍的词汇或是生命指标(life indicators )。
譬如说血压(blood pressure),有上压、下压,看医生亦一定要验心跳。
这些指数为什么会这么重要?
谢:第一,这些东西容易检测得到。
平常我们看医生一定会量度血压。因为血压能反映我们身体的普遍情况。
血压有上压(systolic pressure )和下压(diastolic pressure ):
-上压主导血泵出去身体的力度;
-下压就显示血管的弹道。
血压低的问题——如果我们年纪大,血管弹道变差,下压一定低。
很多疾病会令血压偏低,如果太低就有危险了,因为无法将血液传送到全身。
血压高的问题——血压太高是一个最常见引致心脑血管的因素,很多人中风都是因为血压高。当然中风包括血管塞或爆血管,但全都跟血压有关。
我们以前说老人家的血压指标可以高一点,但现在我们建议大多数人都应该维持在120至130之间。
我们有一个机制,心会运作来泵血。
大多数人的心跳在60到90之间。如果太慢泵不到血人会晕,特别多见于长者。
心跳太高也可有问题。例如身体循环系统是否有问题,所以要血泵得那么快?
看数据心跳慢的人普遍较长寿。
一些有趣的知识:以哺乳类动物来看,最长命的是鲸鱼:鲸鱼的心跳很慢。反过来,老鼠每分钟心跳三万次便只有两年命。
心好像是一个电池,有限度可以最多跳多少次,所以如果跳得太快,对心脏有负面影响。
王:有一个常见名词,叫气体交换(gas exchange),可以简单解释一下吗?
谢:我们每一个器官都需要氧气,我们每一个细胞都有氧气。
带动氧气到细胞就是靠我们的主动脉泵血:主动脉泵血到身体各部份的细胞,后者吸取氧气,没有氧气的血就从我们的静脉(veins )回流心臓。所以我们看看自己的手,蓝色那些就是静脉(因为没有氧)。
没有氧气的血回流到右侧的心房,然后到右边的心室,右边的心室会将血泵到肺部,血经过肺就会吸取氧气,把氧气带到左边的心室和心房再泵出去。
如此循环不息,就叫气体交换/循环系统。
王:有时病人肺部有问题也会影响到心脏?
谢:是的,因为输血、血氧交换不好都会影响到心脏的功能。
王:在香港最常见的是什么心脏问题?
谢:
最常见的一定是冠心病。
所有65岁的香港人之中,差不多¼有血压高,所以年纪越大越便多心脑血管问题。
最多就是冠心病,可以有钙化,有阻塞,或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血管老化是长年累月积回来的:胆固醇积聚在血管𤩹上,从慢慢塞到严重塞,便形成冠心病。而当「塞」到不够血流之际,病人就会有心绞痛、气喘等问题。
而当病血管突然撕裂就会有急性心脏病。
幸而现在我们能及早用不同测试(例如做电脑扫描)去看看血管可有问题。
王:请问当我们说血管「塞」或是「爆」时,说的是动脉还是静脉?
谢:
静脉也会爆或栓塞。
通过静脉没有氧气的血回流回心臓,但如果血泵不上去、停留在脚部就可积成血块。这可以是因为先天因素,亦可以是后天因素:例如我们坐长途机时身体不郁动、血液流动不好、脚的肌肉便不能有效地把血液泵回去,血就会积聚,脚就会肿。
万一血块慢慢流向心脏,堵塞心肺血管,那就会有危险。
第一是血管爆裂,例如因为血压太高大动脉撕裂,这是极为严重的。如果在头几个小时无法做手术病人会有生命危险,因为全身的血是从这里「泵出来」的。
另外血管爆裂也可以发生在其他地方,例如腹内,很多时病人年纪大,爆裂是在肚子里。医生会叫病人做超声波,看看肚子里有没有大动脉肥厚。
血管瘤也有关系。
爆血管就是病人年纪大了,血管璧脆弱、又或是血压高引致血管扩大并爆裂。有些病人则是先天有气泡在血管里(最普遍是在脑里),如果气泡突然因为血压高也会破裂。
另外就是大血管会出问题,例如主动脉破裂,很多时见病人猝死,就是大血管撕裂。
我们的活门就像我们家里的门,越开得多就越容易破损。
以前年纪大的病人,如果心瓣有问题我们没办法处理,因为要开刀是很大的手术。现在我们有一些微创手术可以帮到手。
心房最主要就是有「乱」的问题,乱其实就是房颤/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就是电波出了问题:心房正常来说应该是一下一下的泵血,但在某些情况之下乱了、没有了收缩便引致有血块。
平均65岁的人口里面大约有2%的人会有这个问题。
所以大家要时常留意,在家里量度血压的时候,要看看脉搏有没有乱。现在很多智能手表也可以检查到心电图。
如果我们能够提早知道有乱的问题便可及早治疗,包括使用抗凝血药来减低中风的风险。
王:所谓心房颤动是否是心律失常或心律不整(arrhythmia)?
谢:心房是其中一种。我们也有心室乱、有短路、有许多不同的情况。
但心房颤动始终是最多的,65岁以上平均接近有2%的人有这个问题。就算你走在街上替「没事没干」的人把脉也可能发现这个现象。
王:如果心脏和血管等有问题,就会产生不同疾病,是不是可以分为「慢性」和「急性」?
谢:准确来说应该是一个发展过程。一个人心脏病发不会是无缘无故的。
所谓「慢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多由长期血管脂肪堆积引起,而心脏病发作是因为血管突然破裂或有血块阻塞。多数在「急性」病发之前已有慢性基础病。
所以需早检测、早治疗。
王:有些名词比较混乱:
(一)缺血性心脏病
(二)脑血管病变
(三)出血性心脏病/爆血管
(四)小中风(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
可否再解释一下。
谢:这些都是和冠心病有关的。
当我们的心脏血管堵塞时,血就不足够供应心脏肌肉,引致心肌坏死。病人会心绞痛,再严重一点,会心脏衰竭(例如当血管塞了之后,影响了一半心脏肌肉,心就会衰竭:因为它只有一半功能,要负担埋另外一半的工作。)
心脏亦会慢慢发大。
王:血管栓塞是否我们听见过的「粥化」?
「粥样硬化」是市民较为认识的名词,就是脂肪积聚在血管内。这些病变可以是病人在年轻时已开始。如果能够早处理,例如多做运动、减低胆固醇、减低斑块积聚在心脏,便可以防止病情发展到很严重的地步,例如是中风。
王:如果是因为血管栓塞中风,情况会怎样?
谢:那要看多大的范围或是严重程度。
如果我们及早知道的话,现在有手术、有溶血剂,尤其是在事发后的头几小时可以打通血管,这样就能够较为维持到原有的功能。现在大部分公立医院都有24小时溶血手术治疗,所以如果有中风的症状,例如流口水、手脚不协调等,就要立即去医院。
到达急症室之后,要立即告诉护士和医生,他们便会做电脑扫描,看到那些血管塞了,就会做溶血剂注射。如果是过了90分钟的话,治疗的效率就会降低,虽然进行了手术,病人也会复原,但损害的程度会随着时间增加。
王:我有些朋友说,他们有一些现象,例如偏头痛或是睡醒之后颈痛或者麻痹,有点担心自己是心脏病,但又觉得万一去到医院不是,好像很浪费社会资源的,觉得不好意思。
当我们不清楚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谢:如果症状比较严重,例如是身体有部份突然间不能动、说话有问题、流口水、或是心脏绞痛,都一定需要立刻去医院。
现在我们在玛丽医院有「中风中心」和「心痛中心」。
以前如果病人有心痛、他们需要排队、再分流,可能已经耽误超过30分钟。现在我们的流程更快捷:当有病人有心痛到医院,我们第一是先做心电图看看可有血管梗塞,如果有的话便立即处理。如果证实不是血管梗塞,那就会再分流处理。
王:如果证实病人并不是血管梗塞,他出院之后应该怎样跟进?
谢:如果类似的情况再发生,那就需要看骨科医生看看是不是颈骨或其他地方有问题。
总而言之要小心为上。
王:刚才说到「心痛中心」和「中风中心」,请问两者有什么分别?
谢:是不一样的。
「心痛中心」是由心脏科医生主理;「中风中心」是由脑科医生主理。
当病人怀疑自己中风,我们立刻有脑科医生在场看检测的影像;如果是真的便立即注射溶血剂。刚才我已说过,如果注射凝血剂的时间受到延误,功效便会减低。但如果是迅速获得处理,效果可以很好。我们常见到有病人在打完溶血剂之后自己走出医院。
王:可否说一下每一分钟的延误会造成多大的破坏?
谢:这比较难说,要看阻塞的范围。总而言之是越早做越好。
现在我们有一些指标,比如我们用溶血剂希望能在90分钟内做到。在通波仔方面:我们希望能够在90分钟内,打波仔于导管通回血管。
我们当然了解越早越好,例如是30分钟。但问题是程序不容许这么快。
所以医生常说,希望市民懂得急救。
比如家里有人心跳停了,如果有人懂得急救、减轻病人脑缺血的情况,那病人复原的机会便好很多。
王:常常听见病人说如果有血管塞的情况,就需要找心脏科医生做「通波仔」,可不可以说说过程?
谢:什么是通波仔呢?就是「球囊扩张法」。以前是在大腿腹股沟通血管,现在多数是在手腕做。过程如下:
-放一条导管到达心脏血管门口;
-打显影剂;
-医生看到血管情况后放入一条铁线进入血管;
-铁线通过后我们放一个球囊,把脂肪压在血管壁上。但是那些脂肪不会消失,我们只是将它压在血管壁上,让血管的直径大一点。以前压了之后,又会「倒下来」,所以医生要不停地用球囊去压,病人复发后又需要再做手术。
后来就发明了支架,这是用金属制造的架用来「撑开」血管。用了支架后病人复发的机会低了很多。
之后又发现原来放了支架之后血管又再粥米、又再「翻塞」,于是又发明了新的支架,上面是涂有药物的,让血管不会有血管壁增生,复发的机会又再减低了。
王:医生可否「批走」那些粥化的组织?
谢:我们有一些钻,但是问题是「钻散」了这些物体之后,它们会在血液中留下,我们又不能把它吸出来。
所以最重要都是预防,不要令血管粥化。
王:其实支架是什么物料造的,为什么那么贵?
谢:支架是用类似铝的金属制造的,并涂了药物。其实成本只是一、两元美金。但为什么这么贵?因为做研发很贵。
当然我们可以选用旧的支架,这是选择问题。
除了心脏血管之外脑血管也有病变,因为所有身体的血管都有机会积聚胆固醇、使血管粥样硬化,血块去到脑部血管便会引致中风。
人年纪大了、血管变薄/松了就会慢慢胀大,这就形成退化性血管瘤。有些人不幸天生软组织松弛,也可以有这些血管瘤。有些人则是脑里面的血管壁突然间松化,形成了一个气泡。气泡使血管变薄了,当病人血压高时就会爆/出血。
一些人突然猝死就是因为脑出血。
为了预防,人到60岁便应该做脑扫描。特别是脑血管动脉瘤有遗传因素,所以如果家人有这样的问题,更应该去检查一下。
王:是否有这样的动脉瘤就需要割掉?
谢:如果瘤很大的就需要找外科医生处理。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肿瘤是小的话,医生就会叫病人好好控制血压,那么瘤变大的机会就会减少。对平常人来说,我们会叫他们将血压控制于120下,但如果是有血管瘤的病人,就要做到110以下。
其实血管就像我们的裤头橡筋一样,拉松了之后就不能缩回。所以要尽量「按低」血压,不让血管松掉,因为松了就是松了,没有办法还原。
如果裤头带、即是血管真的松到引致危险,我们唯有将中间有问题的部份「切掉/修补」。不过血管瘤手术风险非常之高(因为医生要夹着血管将它剪掉再修补是很困难的)。
当病人有这个问题的时候,医生需要评估手术的风险 vs 不处理的风险。例如如果主动脉血管瘤大过5cm—5.5cm,爆破的风险高我们便要处理它。但如果没有这样大,便不需要做了。换句话说,如果做手术的死亡率是大概5-10%;但血管爆破的死亡率都没有5-10%,那为什么要做手术呢?病人便需要好好控制血压、更请医生密切监察血管瘤的大小。
王:之前我们已经讨论了很多关于爆血管的问题。
我想补充问一问:如果病人脑部爆血管却因不同理由延迟了两个多小时才到医院,是否应该立刻「开脑」?还是可以用药物处理?
谢:爆血管真是很严重并难于处理。
因为通常出血后,没有太多办法可以修补。但有时医生觉得需要止血,又或是血块太大、积聚于血和神经线,那么脑科医生便要开脑。
王:什么是小中风(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
谢:这是短暂性缺血性中风,也就是小中风。
当一些血块突然之间去到脑部的血管令它塞了,脑部便损失了一些功能。但幸运的是它自己突然间又「通番」、病人恢复正常,这就是小中风。
王:为什么会有血块去到脑部呢?
谢:通常有两个原因。
第一就是可能颈部的血管有些血块松脱;第二就是之前说过的心房颤动:有血块被「弹」了上去、阻塞了血管。
但病人千万不要以为没事算了。因为这其实是一个预警,下次未必这样幸运,可以是一个「大中风」,所以必定要去看医生。
王:知道以上这些都是和冠心病有关。
但是除了血管心脏还有一些结构可以产生问题,亦想讨论一下。
王:我想问一问逐渐发展的过程。因为我有朋友看心脏科医生说他的心瓣有些问题,但由于他尚年轻,不用采取行任何动,只需要继续监察。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情况就会不同了?
谢:最常见的是二尖瓣有问题。二尖瓣是在左心房去左心室的地方。
有差不多3%的人有时二尖瓣不能完全关闭,95%都没有大问题,但有5%左右会慢慢变差,「漏」得严重血便会倒流,即是血不能按正当方向流动,那就需要修补。
至于大动脉心瓣,大部分人有三块,但有1-2%人只有两块。这样不好的地方就像是本来有三道门,现在只剩下两道门,较容易破损。
通常正常有三道门的人到70岁开始才会有退化;但如果只是有两道门的,60岁便开始退化。当然进程速度每个人不同。
如果不幸情况严重,就要早点做修补,包括动手术。
房毡亦普遍。
很多病人从开始时「间中乱跳」,慢慢变成「长期乱跳」。严重的情况就会导致中风,所以我们要及早处理。
那有什么成因呢?血压高、年纪大、肥胖都是因素。
另外很多人忽略的就是睡眠窒息,睡得不好有时候也会血管塞,也会有心跳乱的问题。
王:我知道心脏的肌肉是很特别的,跟我们活动的普通的肌肉不同。
谢:我们心脏的肌肉和运动肌肉有所不同:运动肌肉例如腿部我们要先指示它移动它才会移动,亦可以随时叫停。但心脏肌肉不能自己叫停,一定要不停跳动。
为何心臓很少机会有癌症呢?就是这个原因。
但反过来说,它的复原能力也很低,如果你弄坏了它,它不会再生。
比如当病人血管塞/坏了心脏病发,我们虽然替他做了通波仔,但如果时间已延误过久、心脏肌肉便会坏死,就算能救回一命,他的心脏亦会慢慢变差、发展成慢性心衰。
王:有些器官是可以重生的,例如肝?
谢:因为肝的细胞活动慢有机会让它能生长。
王:是否流感也会令病人产生心肌的问题?
谢:是的。大家在COVID的时候也听过「心肌炎」。
在流感季节,我们每一个月都会收到一、两个严重心衰的病人,这是因为他们突然间有心肌炎。
王:其实我想问一下心脏的感染(heart infection),是因为细菌、病毒?
谢:
大多是过滤性病毒。
当有流感或者是COVID的时候,政府会叫市民打疫苗。但是在某些人身上,可能会有问题,特别是年青人有很小机会患上心肌炎(老人家反而机会较少)。
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呢?就是当当事人身体的抵抗力太强、想打那些病毒,就连周围的地方都攻击到,心肌就有病变。
如果说细菌就多数是心瓣的问题。
例如当我们脱牙的时候,细菌可以进入我们的血液、继而黏在心瓣,这就会引致心瓣发炎。这是严重的疾病。
所以大家要留意口腔健康,如果口腔长期有细菌,经常有蛀牙、牙肉有问题,心脏病的风险亦较高。
王:是不是有「心膜」?
谢:心外面是有一块膜的。其实我们的心和肺都是有膜的。
因为心不停地跳动,膜就像是一种润滑剂,防止心脏被刮伤。
心膜出现问题的机率是很低的,除非是有病变。
在香港最普遍的就是肺痨。因为我们始终还有肺痨病人,如果他们在小时候曾感染过肺痨而之后康复,在日后抵抗力差的时候,细菌就会走去一些隐蔽的地方作恶,而心膜就是其中之一,因而引致心膜发炎。所以我们非常紧张肺痨病人一定要跟足医生的指示准时吃药。
王:肺痨是由呼吸科的医生医治的吗?
谢:是的,我们有胸肺科的医生处理。香港有肺痨诊所专门医治这些病人。
王:那么肺痨病人在接受完肺痨治疗之后,是否需要再去心脏科检查?
谢:这个需要不高,尤其是现在我们有这么好的治疗。
不过如有在心包里隐性复发,也是较难发现的。
王:还听过有人心脏骤停?
谢: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心脏猝死。
大部份都是因为冠心病的问题。根据普查,45岁以上猝死的病人都有冠心病,所以预防冠心病是最重要的。
有遗传性极高胆固醇的人亦特别高危。
王:猝死还有其他原因吗?
谢:有的。可以是因为心跳乱或是心机病变(例如有些人有遗传性的心肌肥厚)。
亦可以是因为滥药。
王:我们可以如何预防种种疾病?
谢:当然要运动、不要胖、不要吸烟。
同时要早检测、早治理。
王:知道做运动很有用,可否说一下?
谢:运动不必太剧烈,每天持续走路(如从3000步逐步增加)即可 。
王:为什么行街?或是间歇性?走路不好,需要「一条气」的走路?
谢:「行吓又停下」,类似的间歇性活动无法有效训练心脏,带氧运动(能边走边勉强说话)最合适。
王:可否靠吃药?
谢:第一就是我们要问清楚医生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问题(例如胆固醇高),有问题才要吃药。
同时要定期检查,我们建议男性50岁以上就需要,女士就60岁,因为停经之后会有更大机会有问题。
王:什么是合理的胆固醇水平?
谢:胆固醇很高的病人,我们要帮助他将胆固醇降至一个合理的水平,大概是1.4 - 1.8,如果吃药也不行就要打针。
王:很多病人都担心吃药有副作用。
谢:药物出问题,例如吃到肝脏有问题,机率是万分之一。
王:胆固醇是可以打针的?
谢:胆固醇是有针打的。
治疗胆固醇高的病人,尤其是遗传性很高的那些,我们有两、三种药可以使用。但如果连这些也不行,更有生物制剂:有些两周打一次;有些四周打一次;有些六个月打一次。
平常口服药大约能降30-40%,而打针则可再降到60%。
王:如果病人有脑退化症,不懂得准时食药,甚至不懂得吞药物,那怎么办?
谢:必要时可以打针,但始终价格是很贵的,所以我们都尽量叫他食药。照顾者就需要格外努力。
王:神经科医生(Neurologist)、神经外科医生(Neurosurgeon)、心脏科医生(Cardiologist)、心肺外科医生(Cardiothoracic surgeon)的分工有什么不同?
谢:其实很简单:
心肺外科医生负责做心脏手术。
脑外科医生负责导管治疗、脑外科手术。
心脏科医生负责药物治疗,亦可做微创手术,例如通波仔。
神经科医生负责中风等脑部疾病的药物治疗。
王:非常感谢教授的解释,我们现在进入答问时间。
问一:病人脚部会无故有一片片的瘀伤且不消退,这会不会是心脏或者血小板有问题?
谢:跟心脏无关。
第一点要问是病人是否在服食一些不凝血/抗血小板的药物,例如阿士匹灵。服用这些药物的人会较容易有瘀伤。
如果病人没有服用这些药物,就要担心会是皮下脂肪不足。
老年人有时候亦会容易撞瘀,又或者真是凝血有问题(包括血小板)。
不过未必是血小板不足,不足的情况多数是会出红点。
问二:预防中风要做些什么?
谢:预防中风,第一就是要控制血压。
第二就是防止血管粥样硬化,这便必须控制胆固醇。
第三就是有时候有些病人可能有心房颤动,所以必须检测、确保没有心跳乱的问题。
问三:胆固醇听说有好的和不好的?并要留意什么指数?
谢:现在去验胆固醇,通常会出四样东西给你看:
1/总胆固醇、
2/三酯甘油、
3/高密度胆固醇、及
4/低密度胆固醇。
最主要是留意低密度胆固醇。
以前我们亦看高密度胆固醇,这是有遗传因素的,举例说当一个婴儿出生
时有一个健康的心脏,好的变化和坏的变化机会是 1:1。随着人年老,高密度胆固醇(所谓好胆固醇)会越来越低、低密度的胆固醇(所谓坏胆固醇)就越来越高,患病的风险就增加。
医学界亦曾经研究过可否增加高密度胆固醇,但发觉是不行的。所以现在大部分心脏科医生最重要的是看低密度胆固醇——-如果是病人已有病变,我们希望他平时能保持在2.6到3.1;再差一点就去到1.8;再严重就要去到1至1.4。
最后是有关三酯甘油方面:高的三酯甘油会引致胰脏问题,这和饮食较为有关。暂时除非三酯甘油真的很高,心脏科医生不当它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指标。
问四:有朋友在做电脑心脏扫描时发现有一个小的tumor或瘤,会是什么呢?
谢:心脏里面有瘤很少有,如果有就是肌肉瘤,通常是在心房里面。
他说的瘤多数是指血管瘤,也就是血管肿胀,这可能是遗传,又或者是以前发过炎。应该找医生去跟进这个问题。
问五:作为照顾者,如果家里有人突然间心脏病发作,可以怎么帮助他呢?
谢:第一,我建议所有人都去学心肺复苏法。
在这方面香港很落后,因为在外国全部中学生都需要学习,而在香港却没有。
我们发现在香港,病人在家中或是在街上心跳停了,相对于外国救活率是很低的。
但是如果病人家里有人懂得心肺复苏即时急救,起码能改善情况等到救护车来,令人存活的机会增加很多。
但如果没有人懂得,当然是第一时间打999。
现在在香港很多公共地方都有免提式的除毡器,例如在商场里面,如果有人忽然间心脏有问题,便应该立刻呼召商场的员工进行急救。如果能够适时使用除毡器,救回心跳,病人的存活率便高很多。同时除了增加存活率,更能减低脑缺氧的现象,使病人的功能不会在救回性命之后失去那么多。须知当脑缺氧多于6分钟,就算能救回病人性命,他的智力亦会受损。
问六:有位86岁的长者去年小中风,之后常常觉得头部很胀,特别是在天气热的时候情况更严重,请问这是什么问题?
谢:如果曾经试过小中风,必须找脑科医生跟进。
问七:这条题目是关于药物的,说有些老人家去旅行,会自己带定、甚至吃定阿士匹灵,又或者什么XX丸,又听说有舌底丸,请问这些是什么?
谢:如果是心脏病、心绞痛,阿士匹灵是有些用处的。例如在飞机上有病人心脏病发,空中小姐也可能会给他服用一颗阿士匹灵。亦有数据证实,病人服食阿士匹灵一些疾病比如血管静脉栓塞会减少。
但是重要的是当一个人晕了,普通人不知道他是什么问题:是出血性中风(爆血管)?或是缺血性中风(血管栓塞)?如果是爆血管,病人服食了阿士匹灵后,出血的问题将更严重。所以我们不建议病人「无端端」的自己去服食这些药物,因为他并不了解自己是什么情况。
应该去咨询医生。
至于舌底丸,这是医生给已知道有心绞痛或血管塞的病人,有需要的时候就含在舌底。这些药是硝酸甘油,放在舌下可以很快便发挥作用。但如果病人含了第一粒过了十五分钟还不行,那就千万别等了,要立即去医院。
如果药丸融化了之后有效,情况稳定了,病人亦需要去看医生。
问八:想教授解释一下遗传性心脏病?
谢:现在我们已知悉了许多不同的遗传性心脏病。比较普遍的是刚才说过的高胆固醇:大约每二、三百人便有一个。如果家人有血管塞,胆固醇又很高,当事人要做胆固醇测试看看没有问题。
另外比较多是心肌肥厚病变:差不多五百个人有一个。如果家人有这个问题,当事人亦需要做不同测试,包括基因测试。
比较少的有血压高糖尿病。这种疾病有多种性原因,所以如果家人有血压高
糖尿病,便需要小心。
问九:想买了一只AI手表预防中风,应该怎样选择?
谢:现在的智能手表已有不同的探测功能:有些看心跳快慢,可有突然变异;
有些可以录到心电图。
当你有异样的时候,可以录个心电图给医生看看、帮助他断症,从而减低中风的机会。
不过需要留意的是这只是看看当事人有没有房颤。在心脏病中,这只不过占大概20%,还有80%的因素是看不到的。所以不要以为买了一个手表预防了房颤就预防了所有中风。
当然有些手表是可以量血压的,但我们不建议用手表量血压,因为大部分是不准确的。要量血压就要用手臂量,不要用手腕量。因为你放的位置不对会有很多误差。手举高/放低又有差异。
问十:一个70岁的老人家担心自己心脏有问题,应该多频繁去看心脏科医生?
谢:当男性过了50岁便应该做一次测试:验血压、胆固醇、血脂、糖尿等。我亦建议当事人做一个电脑扫描看看血管的情况。
如果检查发现「血管干净」一切都没有问题,便可以五年后再看。就像我们照肠一样,照到了有息肉,就需要按医生指示每几多年跟进一次。如果是完全没有问题就不需要年年都做检查。
(于2025年5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