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嘉安醫生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
訪問:王榮珍女士
資料整理:何仕揚醫生
陳皓欣醫生
龍小清女士
簡介:
在這篇文章中林嘉安醫生和我們解釋一些癌症病人最關心的課題——例如一些在治療上的迷思、飲食方面需要留意的地方和病人可以如何用積極的心態面對治療。
第一部份——胃癌成因
第二部份——治療
第三部份——飲食事宜
第四部份——心態的處理
王:林醫生,非常感激你今天接受我的訪問,和我們談一談治療胃癌各方面的問題。
林:不要客氣。
王:胃癌主要成因包括吸煙、喝酒、吃很多含有防腐劑的食物等等,這些都很容易明白。但是在云云提高胃癌可能性的因素中,有一項是我們較少了解的,就是幽門螺旋菌。可不可以和我們解釋多一點?
林:幽門螺旋菌是一種細菌,在中國人中非常普遍,原因是我們的用餐習慣,容易因為口水的交叉感染而染上。
而這種細菌會令胃的黏膜感染、減低胃酸並導致長期發炎、刺激免疫系統令患癌機會提高。
王:那麼如何治療幽門螺旋菌呢?
林:治療方法是藥物治療,包括高劑量胃酸抑制劑和抗生素,我們通常稱為triple therapy;非常簡單而且有效。
王:如果在治療之後已經痊愈, 需不需要每數年再去重複檢驗呢?
林:是不需要的,除非是再有徵狀出現。
王:另外一個較陌生的因素就是缺乏維他命B 12導致的貧血,可不可以解釋多一點呢?
林:這不可以說是一個直接的因素,但是一個相關性或我們觀察到的因素。其實維他命B12在很多食物和肉類中都有,在一個如香港般富裕的社會中,病人是很少缺乏的。
但如果病人做了「上胃部」切除手術的話,他以後便不能夠再通過飲食吸收維他命B12 ,需要終身接受注射。
王:那麼胃癌有沒有遺傳的因素呢?
林:遺傳的因素是有的,但非常之低。如果家族中有人患胃癌的話,當事人患胃癌的機會比一般人高一倍。但千萬別給這個數字嚇壞了。雖然是提高一倍,但也不過是由1%增加到2%,依然是很低的。
當然如果家人有胃癌,當事人亦應小心一些留意自己的身體,有需要便要看醫生。
王:如果一個人有胃癌,會不會增加他患其他消化系統癌症的風險?
林:是不會的。
王:那麼如果一個人有胃癌,又會不會增加他身體其他器官患癌症的機會呢?
林:也是不會的。我說的是一個直接的因果(cause effect) 關係。
但比較多的情況是病人有吸煙或喝酒的習慣,因為煙和酒都含有很多的致癌物質,會令胃癌病人同時患上其他癌症(例如膀胱癌、肺癌)。
所以不是胃癌令病人患上其他癌症,而是吸煙或酗酒令病人患上其他癌症。
王:我忽然間想到一個問題,不是直接關於胃癌的——是否一個人患上多過一個癌症的機會不高,我說的是不包括「轉移」(metastasis)、而是兩種完全獨立(independent) 和沒有關連的癌症。
林:可以這樣說。在癌症病人中,有九成以上的病人都只是患一種癌症。
王:我剛才重温基本資料的時候,看見原來胃癌由零期到第三期,治療目的都是希望能夠「根治」。這個資料令人鼓舞。可不可以和我們詳細解釋一下呢?
林:對的。在胃癌治療上,由零期到第三期,我們的目的都是希望「根治」。當然期數越高,代表受影響的範圍越大,而將來復發的機會亦較高。但整體來說數字是不錯的(以五年的存活率來看):
第一期:在手術治療後的存活率高於90% ;
第二期:在手術治療後的存活率是60至到70% ;
第三期:大約50%。
林:而在手術之後,醫生會按需要建議病人做輔助化療來減低復發機會。
病人做了輔助治療,平均能夠減低30至40%癌症的復發機會。就算以第三期的病人為例,五年存活率將由40-50%推高至60-70%,是一個重要的分別。
很多病人常常問我該如何看這些醫療統計數字,我便告訴他們這是有用的數據、幫助我們決定治療方向。但大家亦不要過度執着,譬如是看到70%五年存活率的話,就不要擔心萬一自己是其餘30%便怎樣。其實就算是「極端」的來看,在100個人中只有一個生存,那便是在人口當中的1%;但如果病人是那唯一一個的話,對他個人來說便不是1%而是100%了。
所以病人最重要的是積極的和醫生合作,接受最好的治療。
王:你提到輔助治療的用途,是在手術之後減低病人復發的機會。但我曾經聽過有病人說:「化療的殺傷力那麼大,我既然做了手術都OK,不如不去做化療了,避免將自己的身體搞垮、得不償失。」對於這個說法你有什麼意見呢?
林:我們要從根本的角度去問自己為什麼醫生要建議做輔助治療,那是因為雖然病人切除了腫瘤,但是我們不能排除還有一些殘餘的癌細胞逗留在他的身體內,用現今醫學技術都不能察覺到它們的存在,所以便要做輔助治療,因為它能幫助消滅這些癌細胞、減低癌症復發的機會。雖然它有副作用,但這些副作用多數是在短期後會消失。
輔助化療通常在病人手術之後一至兩個月開始,在進行化療期間的確是好的和壞的細胞都被化療藥物攻擊。但是我們要明白的是:壞的細胞或是癌細胞的修復機制不好,在化療之後會死亡;而好的細胞雖然亦受化療影響,但它們有較好的修復機制,可以在一段日子之後慢慢恢復回來。
換句話說我們是付出短期的代價(承受癌症帶來的副作用),換取長遠的利益(減低癌症復發的機會)。
王:其實化療的副作用是不是真的那麼可怕呢?
林:我常常和病人說,你固然擔心化療的副作用,但其實醫生比你更擔心。我們會很小心的觀察和評估病人的狀況,確保他能承擔得到治療。如果情況顯示他不能承擔的話,我們會作適當的調節,例如:
所以病人是不需要那麼害怕的。
王:我們常常談五年的存活率,是不是五年之後大家便可以「當」病人已經「好番」?
林:原則上來說,如果一個人癌症復發,多數會在治療之後的最初數年,所以當時間越來越長,那麼復發的機會便越來越低了。當然我們永遠不會說完全沒有機會,但又何必執着呢?就算一個健康的人,都可以隨時生癌。
最重要是活在當下、珍惜快樂的活每一天。
王:癌症病人和他們的家人很多時都非常關心飲食事宜,特別是患消化系統癌症的病人就更加關心了。
林:你說得非常之對,我相信理由是癌症病人和照顧者在醫療方面總是覺得很被動、什麼都是由病情主宰和聽醫生的意見。但是在飲食方面,則覺得自己還有話事權、同時做得好又可以幫自己快些康復。所以飲食和營養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治療期間
林:在化療期間,由於藥物的影響,病人的味覺會有些轉變,特別是聞到一些較強的氣味(例如油味和腥味),都會很容易嘔吐。
王:那麼在治療之後,病人在飲食上有什麼需要留意呢?
林:第一需要留意的是飲食的習慣。
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如果病人是有喝酒和吸煙的話,就需要立刻戒掉。
其他要注意的事情包括:
王:病人應該怎樣選擇食物類別?
林:當然在胃部手術之後不適宜吃太刺激、太鹹、醃製過的、太油膩的食物,同時也應該避免吃太多會令消化系統排放氣體的食物,例如是番薯和芋頭。
但是病人也不必吃得「過度清淡」,否則完全失去了進食的樂趣、令人情緒低落、甚至因為選擇食物太難食而不肯進食,不能獲得足夠的營養。
最重要的原則是「適可而止」。
如果病人只是偶然吃一些自己非常喜愛的食物,就算是辣的、炸的、鹹的、凍的也是沒有問題。有時病人吃一些自己非常喜愛的食物,會刺激食慾而進食更多食物,令他吸取更好的營養。
當然如果一次過吃十塊炸雞便可能胃痛了。
王:那麼戒口呢?
林:我常常和我的病人說笑:「如果你有很多關心你的朋友,而每一個都向你提供一些戒口的心得,那麼你便什麼也沒有得吃了。」
其實治療之後的病人,基本上是什麼也可以吃的,重要的是如我剛才所說:適可而止 - everything in moderation。還有一點是很重要的,就是就算病人吃了一些令他胃部不舒服(甚至疼痛)的食物,那麼亦只限於此, 是完全不會影響正在進食的藥物的有效性的。
見過很多病人和他們的照顧者,由於不斷執着於「什麼食得和什麼唔食得」,弄到精神緊張甚至是爭執,那就更加不好了。
每人情況不同,不妨多作嘗試,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食物,慢慢養成新習慣。
王:病人患上癌症,情緒低落是很正常的。醫生你有什麼方法可開解他們?
林:一切從心境開始。
正如你所說,一個人病了情緒低落是很正常的,但是我們還是可以控制自己的態度的。
我有一個男病人,多年前來看我的時候,由於胃癌已轉移到其他器官,所以情況並不樂觀。我記得他當時非常傷心,甚至灑下男兒之涙。後來他一直進行治療,包括服用「口服化療藥」,慢慢調教自己的情緒,過回正常的生活。我記得最初時他的小朋友還在讀中學,現在已經讀大學了。
我曾經和他談過減藥/停藥的問題。他在想了一會之後回答我:「既然我食得好OK,那就很好啊,無謂去作什麼改變了。」對他來說,已經接受到「與癌同行」這個概念。
所以一個人是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的——對一個悲觀的人來說,長期食藥是一件極為不幸的事;但是對一個樂觀的人來說,有藥食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
況且現在醫學發展得很快,在五年前免疫治療還是在起步階段,現在已經廣泛地應用了。所以患病的朋友,不妨積極樂觀一點、活在當下、期待明天。
王:林醫生,今天非常感激你和我們分享了那麼多有用的資訊!
林:也謝謝你!
(於2020年12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