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如何看待人体生命的

 

(一)什麽是中医?
(二)什麽是气、气机?
(三)阴阳、五行
(四)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五)经络
(六)体质
(七)治未病
(八)养生

 

(一)什麽是中医?

中医,是一种起源於中国且至今已有三千馀年历史的传统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shutterstock_375352234.jpeg

(二)什麽是气、气机

「气」,是中国古人对宇宙和生命的感知,在古代哲学中,「气」被看作是一种细微的、流动的、富含能量的物质,一切自然现象和生命都是气运动变化的结果。

註: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这些中医药专有名词有标準的翻译。

中医学认为:气是生命的根本,既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又能主持和统摄人体各部份的功能活动。如果气的运动失常,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中医称「百病生於气」。

中医所讲的「气机」,是指气的运动,因为气的运动变化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徵,所以中医强调把握「气机」,就是把握了人体脏腑功能的特点及疾病发生的原因。中医治病重视调理气机,包括:

  • 顺气
  • 降气
  • 升提
  • 宣发
  • 收敛等治法

同样的道理,在正常生活中,如何保持自己「心平气和,气机舒畅」,也非常重要。

 

shutterstock_372477334.jpeg

(三)阴阳、五行

阴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二元对立概念。中医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所遵守的规律,阴阳调和,则身心康泰;阴阳不和,则百病丛生。养生防病治病的根本就是要调和阴阳。

註:中国的阴阳是跟随古代的日(即阳)和月(即阴)。

中医常以阴阳来归类事物,它代表事物的两个方面。例如:

  • 男为阳,女为阴;
  • 日为阳,月为阴;
  • 昼为阳,夜为阴;
  • 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及
  • 人体之气为阳,血为阴;等等。

此外,凡是具有「上升、运动、温热、向外」属性的事物皆属於阳;凡是具有「下降、静守、寒凉、向内」属性的事物皆属於阴。

阴阳双方互为根基,相辅相成,同为一体,共同建立平衡协调的关係。中医将这种「阴阳的平衡和谐」视为生命活动的最佳状态。

阴阳失和是疾病的根本原因;故调和阴阳是治病与养生的最高法度。

shutterstock_202288933.jpeg


五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的分类体系,将宇宙万物根据其特徵划分成金、木、水、火、土五大类,统称「五行」。中医依五行的特徵,类比人体的生命状态和运行方式。

五行有其特点,简单地概括就是:

  • 木具有升发舒展的特点;
  • 火具有温热升腾的特点;
  • 水具有滋润下行的特点;
  • 金具有肃杀收敛的特点;及
  • 土具有承载生化的特点。

大家可能觉得这些特点有些难以明白,但是如果我们明白中国数千年前是以农业立国,而这些木、火、土、金、水及其特点均和农耕环境有关,那便较为容易明白。


中医将人体脏腑归入五行:

  • 肝脏归於木,因肝具调达舒畅的特性,不调达则抑鬱或暴怒;
  • 心脏归於火,因心气具有旺盛充盈的特点,不充则虚弱或阻滞;
  • 脾脏归於土,因脾气具有运化输布的特点,好像土地化生万物一般;
  • 肺脏归於金,因肺气具有肃降的特点,肺气如果上逆就会出现咳嗽、气喘等;及
  • 肾脏归於水,因肾精肾气具有滋养人体的特点。

「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最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生但又相剋,并处於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

五行之间具有相生的关係:

木生火(比喻—木容易燃烧)、

火生土(比喻—物件燃烧後化成灰烬)、

土生金(比喻—金属藏於大地)、

金生水(比喻—金属受热溶化变成液体)、及

水生木(比喻—所有植物需要以水滋润)。

亦有相剋关係:

木剋土(比喻—植物生长时,土壤便会裂开)、

火剋金(比喻—火可以烧溶金属)、

土剋水(比喻—如有洪水古人以土築坝)、

金剋木(比喻—古人以金属伐木)、及

水剋火(比喻—救火当然靠水)。

中医常利用这些生剋关係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例如:

- 「木生火」,指肝脏对心脏的滋养作用;肝气如果旺盛,心气自然会旺盛。
- 接下来「火生土」,那麽脾气也会健旺;这是指相互滋生的关係。
- 但是,如果脏气太旺盛了,就会影响到其他脏气,打乱了这个平衡。例如:肝木之气太旺盛了,就会剋制脾土之气。

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就是:人一生气,大动肝火,然後就不想吃饭了,直接影响了脾胃。因此,中医认为人体的机能正常,需要五行之间维持著平衡协调的关係。

shutterstock_1912529056.jpeg

(四)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人体的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

中医的「五藏」,不是单纯解剖学上的五个脏器,而是指五个以脏器为代表的功能系统。西医的脏器是指解剖可见的、有具体形态组织的实质脏器。而中医的五脏是指五种功能系统的集合,其内涵要比实质脏器丰富得多。

如果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中医的五脏系统,有人粗略地作出以下比较:

  • 气机问题和情志调控归於肝系统;
  • 血液循环和神志活动归於心系统;
  • 消化系统归於脾系统;
  • 呼吸和水液代谢归於肺系统;及
  • 生殖系统和水液循环归於肾系统;

以上虽然较为容易令人明白,但中医的五脏体系要複杂得多。

中医的脏腑功能系,认为人体内在的五脏与外在的形体等相互关联。例如:

- 中医认为人的视力不好、迎风流泪等眼睛的问题,多认为是肝的问题,常从肝去治疗;
- 如果一个人脾气暴躁易怒,常认为是肝火旺,当降肝火。

因此,五脏功能体系,是人体健康维护与疾病治疗的基础。「五藏之象」不只存在於中医临床看病中,在生活中也都有著广泛的应用。

* 为什麽说「肝为将军之官」?

「将军」在古代是带兵打仗、统帅三军之人,要求有勇有谋、刚强果敢。中医认为「肝为阳为刚」,所以将肝列为是「将军之官」。通常,中医看一个人胆大勇敢且又运筹帷幄,说明肝气足、肝血足;如果胆小怕事,那就是肝胆气虚、肝血不足。中医将肝的功能总结为「肝藏血,主疏泄」,即肝负责贮藏人体血液,调节周身气机。如果肝气不畅,人就会烦躁易怒,就好比有些女生在月经来临之前易脾气暴躁,正是因为肝气不畅,从而影响情绪。

* 为什麽说「心为君主之官」?

君主是古代的帝王,一个最高统治者的形象,以「心为君主之官」为名,说明心在五脏六腑中地位最高,是负责统摄五脏六腑的。中医把心的功能总结为「主血脉,主神志」,即血脉正常运行,气血通畅,人的精神情志正常都是靠心所主宰。

* 为什麽说「脾为谏议之官」?

「谏议之官」在古代是专门负责给上面的人提意见的。中医认为脾居中央,负责监察其他脏腑(四周)。中医看病常问:「最近胃口怎麽样?吃饭情况如何?」如果一个人最近都不想吃饭,或者暴饮暴食,那是脾在提示:脏腑功能可能出现了问题。中医将脾的功能总结为「主运化、主统血、主升清」,即负责运化全身的水穀精微(指营养),统摄血液,升提脏器。

* 为什麽说「肺为相傅之官」?

「相傅之官」相当於古代的宰相,是辅佐君主的一个地位最高、身份极为重要的官职。中医将肺列为「相傅之官」,指出肺有辅佐心脏对全身进行治理和调节的作用。中医把肺的功能总结为「主一身之气,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即人体全身之气、血脉、水液的运行由肺负责。肺主管「魄」,西方心理学认为魄是人体的本能,中医认为一个人有没有魄力反映了肺气不足。

* 为什麽说「肾为作强之官」?

「作强之官」是指古代打仗时,站在战车上的大力士。用如此一个有力气的官儿来形容肾脏,说明人体的力量源泉来自於肾,所谓中医讲的「肾为先天之本」。一个人体格的强弱,有没有劲儿,都是从肾来的。中医将肾的功能总结为「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水液、主纳气」,即人体的生长发育、繁衍後代的能力都是由肾决定的,另外,肾还负责水液代谢(小便)和人体呼吸。临床上,很多生长发育迟缓的疾病、不孕不育症、小便异常病症,以及慢性咳喘的患者,中医都是从肾入手治疗。

shutterstock_1189656847.jpeg


「五脏与情志」有关吗?

中医认为五脏与情志有密切关系。中医将人体的情绪归纳「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并与相应的五脏系统对应,即:

  • 肝的情志是怒;
  • 心的情志是喜;
  • 脾的情志是思;
  • 肺的情志是忧愁、悲伤;及
  • 肾的情志是恐、惊。

例如:生活中我们看到,当一个人受到惊恐,会小便失禁,这就是肾受到惊恐所伤。因为情志与五脏相关联,所以,如果平时经常出现情绪不好,心情糟糕的时候,也提示人们考虑是否是身体出现了某些问题。因此,中医常说:「身体好的人,情绪也都好;情绪总不好的人,身体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shutterstock_1734124490.jpeg

什麽是「六腑」呢?

「六腑」是指

  • 胆、
  • 胃、
  • 小肠、
  • 大肠、
  • 膀胱;和
  • 三焦。


它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将精华吸收转给五脏收藏。

中医对六腑也有一些形象的官职比喻,比如:

- 胆为「中正之官」,相当於司法官员,古代类似包青天那样的人物,强调中正,因此,中医认为一个人的决断力是由胆气所主的;

- 胃为「仓廪之官」,即胃是粮仓的管理员,吃喝的所有东西都是先进入胃里,人体全身的营养都是从胃里面获得的;

- 小肠为「受盛之官」,指小肠的功能是吸收,那这个官就有点税务局长,吸收了很多东西後,不能占为己有,必须上缴「国家」(五脏);

- 大肠为「传道之官」,就是管理道路运输的官员,形象地说明大肠负责传导水液糟粕的作用;

- 膀胱为「州都之官」,就是管理水库的官员,形象地说明膀胱负责管理水液的贮存与排泄的作用;及

- 三焦是中医专有的概念,认为是连接五脏六腑的筋、膜、脂肪或其他连缀物,现代研究有认为是人体的网膜组织。三焦为「决渎之官」,古代是专治水道调控的官员。中国自古重视水利,像大禹治水,功绩显赫。以水利之官来比喻三焦,也说明了三焦的重要性,它在人体中如同枢纽一般,负责整个系统的水液代谢调控。此外,三焦还可作为人体部位划分的方法,将人体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两脏,及头面部,属于上焦;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份,包括 脾胃及肝胆等脏腑,属于中焦;将 脐以下的部位,包括 小肠、大肠、肾、膀胱、女子胞、精室等脏腑属於下焦。


什麽是「奇恒之腑」呢?

奇恒之腑是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共称,它们都是贮藏精气的器官,但又没有被命名为脏,原因是它们皆是中空的器官,但是功能上皆是藏精气而不泻,故为奇腑。此外,除胆之外,这些奇恒之腑无表里配合,无五行配属,但与奇经八脉相关。

脑,又名“髓海”,深藏于头部,其外为头面,内为脑髓,是精髓与神明的汇集之 处,所以脑又被称为“元神之府”。它的主要功能是: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

女子胞,又称为胞宫、子宫,是女生的内生殖器官,主月经及孕育胎儿,是脏腑、经络、气血作用於胞宫的正常生理现象。女子胞与冲、任、督、带及十二经脉有密切关係。

shutterstock_504832219.jpeg

(五)经络

(1)定义

经络是人体脏腑之间的连接通路。

「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

「络」的原意是「网络」,类似於主路分出的辅路。

中医把「经」看作是人体中的主要路径,存在於机体(中医学名称、指身体)内部;把「络」看作是存在於机体表面的路径分支。

shutterstock_638267161.jpeg
经脉和络脉一起构成了中医所讲的「经络」系统,功能是:

  • 运行全身气血;
  • 联络脏腑形体官窍;
  • 沟通上下内外;及
  • 感应传递资讯。


「经络」的人体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份。

很多武侠小说常提到 「打通经脉」,大多意指要武功高强先要打好的一个基础。那麽,经络真的存在吗?经络到底是什麽?

近年来,随著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多学科的渗透融合,很多研究者对经络循经感传现象进行探索。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近二十万人进行了普查测试,结果发现:经络感传现像是客观存在的,且与地区、民族、性别无明显关连,但与年龄、体质、遗传等因素有关。


(2)循经感传的感受之共性

研究还发现循经感传的感受具有共性,常见的是:

  • 酸;
  • 麻;
  • 胀;
  • 痛;
  • 冷;
  • 热;
  • 抽动;
  • 水流感;
  • 蚁行感;及
  • 蠕动感等。

中医认为,人体经络纵横交贯,遍佈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官窍等,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故而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经络好比是城市的交通线路,将各个地方连成一体,四通八达。交通路线如地铁的有序运行,保證了城市的正常运转;如果哪个地方的地铁线路不通了,就会人流壅滞,就像经络,如果哪里不通,则会导致气滞血瘀一样。


(3)经络的生理功能

中医将经络的生理功能概括为这几点:

  • 联繫作用,负责连络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脉筋骨等,使全身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 感应作用,经络不仅可以运行气血营养物质,还有传导资讯的功能。当肌表受到某种刺激时,刺激量就沿著经脉传於体内有关脏腑,使该脏腑的功能发生变化。
  • 濡养作用,经络因为运行气血到全身,所以对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均有濡养作用。
  • 调节作用,指经络可以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使人体机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平衡。所以,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可以通过针刺经络来调节机体,回复平衡。
     

(4)人体的经络系统组成有哪些?

经脉和络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由以下组成:

  • 十二经脉
  • 奇经八脉
  • 十二经别
  • 十五络脉
  • 十二经筋
  • 十二皮部

人体最重要的经络就是十二经脉,即:

  • 手三阴经(肺、心包、心经),从胸腹走向手
  • 手三阳经(大肠、小肠、三焦经),从手走向头
  • 足三阳经(胃、胆、膀胱经),从头走向足
  • 足三阴经(肝、肾、脾经),从足走向胸腹

中医的经络图上,清晰地展示了人体经络的循行和走向。如果平时身体有哪里不舒服,可以先对应图谱去看一下在哪条经络上,有时就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了。

感传的路线与中医古籍中所记载的路线基本相似。这不禁让人感慨:中医在数千年前,没有任何科技的帮助下,通过单纯的观察经验总结,就能「看到」人体内如此丰富的经络系统,并描绘得如此详尽,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敬佩!

shutterstock_2102202397.jpeg

(六)体质


中医所讲的「体质」,就是身体的性质,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就会将人归纳为不同的体质特点。

现代在中医看病时,人们常听中医师讲:「你体质是阳虚」,「他体质是湿热」,「你容易得什麽病」,「他容易得什麽病」……不同体质的人疾病的罹患倾向也不同。


(1)体质的分类

目前中医界较为流行的九种体质法,即将人分成:

  1. 平和质;
  2. 阳虚质;
  3. 阴虚质;
  4. 痰湿质;
  5. 湿热质;
  6. 气虚质;
  7. 气鬱质;
  8. 血瘀质;及
  9. 过敏质(也称:特禀质)。


不同体质的人,在各个方面都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有的人是「海吃不肥」,可有的人「喝凉水都长肉」;有的人整天吹冷气都没事,可有的人吹点风就会感冒,拉肚子等。这些表现的原因,在中医的眼中,都是个人体质的差异。

一个人体质未必完全符合一种「典型体质」的特点,而可能是一个混合。例如一个人可以是阳虚质兼痰湿质、湿热质兼血瘀质等。

以上只是一些概括的资料。如果想知道自己是什麽体质,应该找一个有经验的中医谘询,而不要自己妄自采取「治疗性」行动。


(2)体质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体质的形成是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先天因素

常包括:

  • 父母的体质特点;
  • 受孕;及
  • 胎育过程中的养护情况等。


後天因素

後天因素包括:

  • 生存环境;
  • 饮食习惯;
  • 生活习性;
  • 人生经历;
  • 精神状态;
  • 所患疾病;及
  • 社会关係等。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气候特点会导致不同的体质特点。南方人与北方人的体质就有很大不同,北方人多高大健壮,南方人常轻盈灵活,这些特点就与不同地域的气候密切相关。北方四季分明,春夏秋冬交替明显,尤其是冬季寒冷,人体精气收藏於内,保證了身体一年中「生、长、化、收、藏」的节律性成长。而南方气候多为炎热,四季特徵不明显,多数时间处於能量释放当中,缺少在北方冬季那样人体内部精气的积累和储藏。因此,南方人就无法像北方人那样普遍生的高大威猛。

shutterstock_516175876.jpeg

(七)治未病


中医常说:「上医治未病」。「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

未病先防:指在没病的时候要注意养生保健,防止疾病发生。中医最讲究养生,强调人要爱护生命,顺应自然环境,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注意调节自己的精神情绪,使身体阴阳平衡,自然和谐。

既病防变:这包括:  

1. 指在身体有些小毛病但还没发展成大病的时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亚健康时期,就应该采取措施调理身体,防微杜渐,以免小毛病惹出大疾病来。

2. 对於一些反复发作或週期性发作的疾病,应当记住在疾病缓解期,未发作的阶段,把握时机积极治疗,以预防下次发作或减轻下次发作时的严重程度。比如:有些患有哮喘的病人,可以在哮喘缓解期进行艾灸治疗,或找中医调理身体,增强体质。

3. 对於疾病已经发生了,除了儘快就医治疗外,还要注意采取防範措施,阻止疾病进一步的发展、恶化。这个部份一般属於医生的职责,但儘早就医,避免延误病情,是患者应该谨记的。

・病後防复:指疾病已愈,但仍应采取相应的养护方法,防止疾病再次复发。

shutterstock_789436927.jpeg

如何理解「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关係?

亚健康人群的特点是自己主观感受到身体的种种不适,但是医院各种理化检测又发现不到什麽异常,也没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世界卫生组织经过调查发现:处於亚健康的人约占人群总数的75%。

亚健康状态是由健康向疾病过程中转化的一个过渡阶段。运用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有治疗效果。中医认为,亚健康状态多表现为中医的虚證或虚中夹实之證,因此在治疗时,可选择采用疏肝行气、滋阴补肾、健脾和中、养心安神等治疗方法,对於改善身体虚弱、脏腑功能低下效果显著,可有效维持机体正常的功能、保护脏器功能的效果。

 

(八)养生

(1)原则

天人相应、阴阳平衡是中医的养生原则。中医养生理念的核心是围绕著顺应自然、管控饮食和调节情志。

简单来说,中医养生的核心就是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吃饭、睡觉、做事、做人。

现代人的很多问题正是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熬夜工作、遊戏、看电脑;该吃饭的时候不吃饭,节食减肥或暴饮暴食;结果整日心情焦虑、有人鬱闷低落、有人烦躁易怒、还有人总在担心惊恐。中医养生的要点就是告诉人们,一定要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这样才能吃什麽都香、倒头便睡、心情愉悦。


(2)中医推荐哪些健康的生活方式?

长时间处於高压力状态以及不良的情绪下,会让人们的体质越来越衰退,对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隐患。以下推荐的养生方法,有助於保持健康状态,消除健康隐患。

  • 睡子午觉

中医建议人一定要睡「子午觉」,就是在子时(晚上11点 – 1点)和午时(中午11点 – 1点)的时候要休息。因为子时是阳气开始升发的时候,午时是阴气开始升发的时候,人体在阴阳交替的时候保持休息状态,对养生保健有著重要意义。现代人工作忙碌,中午没有时间睡午觉,其实只要在中午休息时小憩一会,哪怕只有十几分钟,神经得到放松,就可以达到休息的目的,提高下午的工作和学习效率。晚上儘量保證11点上床休息,如果有需要熬夜的人,也儘量不要超过半夜十二点。中医认为夜里3至5点是气血输布全身的时刻,此时休息有助於身体保养气血。

  • 静坐

古人常有「打坐练功」的习惯,其实,静坐有助於身体气血的稳定。现代人有的喜欢冥想,也可以与静坐相结合,放松身心,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呼吸上,提高专注力。通过静坐冥想消除了压力以及恐惧感,解除了疲惫以及焦虑。

  • 愉悦心情

中医认为七情中,喜悦可以给身体带来益处。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现代人生活紧张,平时可以经常笑笑,能够让自我得到调节。或者选择看些喜剧片多笑一笑,能够降低应激激素水準及胆固醇,刺激食慾。笑一笑能够让肌肉得到放松,提高了免疫力,同时释放不良的情绪。

  • 感悟自然

游山玩水,远眺山水花木,近听鸟鸣蟲啼;在身心完全放松的状态下细细观察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感受自然所传达的讯息。从自然中领悟得失,放开心胸,清除心中太多的物质欲望,将万事万物都平淡看待,体悟到人生老病死都是自然常态,这样更能放松身心。

  • 适量运动

适量的运动对人体的健康重要。每个人可根据自身的习惯与喜好,选择一些运动,日积月累,对身体气血的活动很有好处。老年人,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有利於健康维护及疾病的恢复。

(於2022年1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