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闻、问、切
(二)什麽是辨證论治?
(三)什麽是八纲辨證?
(四)除八纲辨證外,中医还有哪些主要的辨證方法?
(五)除了「辨證」,还「辨病」吗?
(六)如何辨体质?
中医通过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见徵象以及排出物等的观察,了解患者的健康或疾病状态,称为望诊。
基本理论为人体外部表像和内在的脏腑功能状况的密切关係,若脏腑功能异常,於人体外部的神、色、形、态等各方面必然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或徵象。
「望诊」内容主要包括:
有关於舌象、面色的望诊内容十分丰富,所以又形成了面色诊、舌诊两项中医独立的诊法。
「闻诊」,包括闻气味及听声音。
听声音包括诊察病人的:
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大小、高低、清浊,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及病变脏腑。
嗅气味包括:
病体和病室两方面。例如:
病体——糖尿病患者病情恶化时口中会有烂苹果味等。
病室——失血證病人的室内会有血腥气味;水肿病晚期患者会出现尿臊味。
「问诊」是指中医通过询问病人及其家属,瞭解现有症状及其病史,为诊断疾病提供依据的一种方法。望、闻、问、切四诊所获證象,大半均由问诊得来。
比如:一个病人来就诊,说「医师,我咳嗽」,那麽针对咳嗽这个症状,中医就一定会问得很清楚:「你是白天咳,还是晚上咳?」晚上咳嗽的「是上半夜咳还是下半夜咳?」「是一躺下就咳还是睡著了之後会咳醒?」等等;医生问的仔细,病人也要儘量描述清楚,这是中医问诊中很关键的问题。
切诊包括切脉和按诊两个部份。
切脉又称脉诊,因脉诊有独特的中医特色,故有人也将脉诊称为切诊。切脉是中医特有的一种方法,手指一搭在脉上,就能够发现身体的问题。现在的中医师一般都是切寸口脉,就是左右手腕处。把脉可反映人的气血如何、五脏盛衰、病势轻重缓急等。
按诊是指通过对机体的肌肤、手足、胸腹及其他部位的触摸按压来诊断疾病,如:胸腹的痞块、皮肤的肿胀、手足的温凉、疼痛的部位等。
在临床上,脉诊和按诊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可偏颇侧重,需合参诊病。
辨證论治,又称为辨證施治,包括辨證(即判断疾病)和论治(即治疗疾病)两个过程。
中医辨證,与人们所说疾病、症状不同,它是医师对病人的疾病病理特徵的一个总结概括,包括疾病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係等。
论治,是根据辨證的结果,对「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临床上可以见到两夫妻一起来看病,都是感冒,但拿到的中医处方郤完全不同。这是因为夫妻两人可能体质不同,所表现出的症状也就不一样,中医的證也就不同,所以即使都是相同的疾病—感冒,其中医治法也不相同。这正是中医「辨證论治」的特色所在。
中医的辨證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八纲辨證。「八纲」是指
「八纲辨證」就是通过四诊搜集临床症状,然後分析病变的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等情况,辨别其病变是在表还是在里,是寒是热,是虚是实,是阴还是阳等。
一个患者来看头痛,中医要分清:
・是虚證还是实證,是虚性头痛(比如喜欢按压,按著就舒服)还是实性头痛(比如像针紮似的痛,不能碰的)?
・是表證还是里證,头痛是外邪引起的(比如说受寒了)还是脏腑本身(比如说因为血压高了)引起的?
・是寒證还是热證,如果临床上见病人面红目赤、烦躁不安、有发热、饮水多、声高气粗、大便乾、小便黄等,多为热證;相反,如果病人表现为面色白或黯淡、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身体怕冷、气短声低、大便稀、小便清长等,多为寒證;及
・阴和阳是寒热、虚实、表里的总纲,因此,当见到属於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證、寒證、虚證,一般归属为阴證;当见到属於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證、热證、实證,一般归属於阳證。
在临床中,八纲辨證之寒热虚实及表里等,可在一个人身上互相兼见,比如病人既有邪实又有正虚的表现,或既有外感表證又有内伤里證。另外,證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对立面转化。例如:病情由里出表,表示病势向愈;由表入里,表示病势发展、加剧等。
中医临床常用的辨證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
其实,临床疾病纷繁複杂,中医师的辨證方法也不局限於以上这几种。不同的辨證方法犹如「十八般武艺」,不同的中医师都有自己的「精通之术」(即常用的辨證方法),这样才有了中医的百家之长,各种诊治手段兼容并蓄。
辨病与辨證,都是中医认识疾病的过程。「辨病」是指确定疾病的诊断;「辨證」是指确定中医證候;虽有所不同,但都是中医在治疗疾病时确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的依据。「辨病」通常是疾病诊断的第一步,根据疾病的诊断标準,判断病人所患的是什麽病,如是腹泻,还是便秘;在判断疾病的基础上,第二步就是根据病人临床表现,结合体质状况,判断疾病所属的證候类型,这样就能较为完整地得出:病人所患的是什麽疾病,同时知道这个病人表现出来的證候是属於哪个證型。通常,在临床上一种疾病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證候类型,因此證候等於是在疾病层次的基础上,再将病人的情况根据癥状和体质再次细分,就更易於精準针对疾病进行治疗。
在传统中医中,中医的临床诊断自古皆是将辨病与辨證相结合。中医的辨病思维与辨證思维一直都是同时存在,同等重要。现代临床过程中,很多病人已有明确的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时,常在西医的疾病诊断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的辨證方法,将疾病的诊断与證候的诊断结合起来,强调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證的结合,等同於在疾病分类的基础上,同时将确定的疾病,按照中医的證候分类,再进行细分,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
现代中医常以「九种体质」来判断人体:
1. 平和质:面色红润,容光焕发,精力充沛,身体不错,情绪稳定,能很好地适应环境。
2. 气虚质:面色偏白,讲话比较细声,容易出汗,稍微活动下就出很多汗,饭量不大,饭後容易胀肚,平时大便不成形,排便无力,容易倦怠,经常伤风感冒等。
3. 阳虚质:主要特点就是怕冻,平时手脚冷,怕吹冷气怕受冻,不能吃生冷食物,容易疲劳,精力不济,易患腹泻、痛经、肥胖、水肿、不孕不育、筋骨关节僵硬疼痛等。
4. 阴虚质:脸颊通红,口舌、皮肤乾燥、眼乾、手心、脚心总感觉很热,大便乾,小便量少等。
5. 血瘀质:面色暗,口唇晦暗,容易长斑,有黑眼圈,皮肤常有瘀青且乾燥粗糙,身体常见各种疼痛症状等。
6. 痰湿质:身形肥胖,大肚腩,肌肉松软,面部油脂分泌多,动则多汗,四肢乏力,容易困倦,大便次数多或不成形等。
7. 湿热质:油性皮肤,口臭口苦,易生痤疮、暗疮、粉刺,面黄,性情急躁易怒,大便粘,小便黄等。
8. 气鬱质:面色灰暗或偏黄,多愁善感,容易紧张,经常胸闷,咽喉有异物感,容易失眠和抑鬱。
9. 特禀质:对药物、食物、气味和花粉敏感,易出现鼻塞和红疹等鼻腔和皮肤过敏症状,季节变化可引发慢性宿疾。
(於2022年1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