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内的心灵关顾

主持:王荣珍女士
「走过惊涛骇浪」癌症病人照顾者全面手册主编

嘉宾:

陈诗雅女士
沙田区天主教牧灵部单位协调员 (兼任新界东联网心灵关顾服务联网统筹员)

张丽碧女士
沙田区医院院牧事工有限公司
基督教主任院牧

传灯法师
大觉福行中心住持
佛教院侍部总监

资料整理:萧敏玲女士

 FannyChan.jpg PeggyCheung_0.jpg chuandeng.jpg Janet Wong.jpg

简介:

病人身体有病,情绪定受影响,同时由於会想到死亡的可能性、和死亡之後的归宿,可能会触发他们对灵性和宗教的追求。

在香港的医疗体系内,有一群分别来自不同宗教的热心人士每天在病房内穿梭,他们的名称虽然各有不同(天主教是牧灵、基督教是院牧、佛教是院侍),但大家都是很努力的去支援病人和照顾者,聆听他们的心声,为他们提供疏导情绪的窗口;以及在病人如有需要的时候向他们介绍自己所属宗教的理念。

「在这篇访问中,我们特别邀请到来自天主教、基督教和佛教的心灵关顾员,和我们介绍一下他们所属机构提供的服务,同时分享一下他们在关怀路上的点滴。

第一部份——心灵关顾服务
第二部份——如何关怀病人
第三部份——心灵关顾员的资历
第四部份——遇见的困难
第五部份——难忘的经历

第一部份——心灵关顾服务

王: 病人身体有病,情绪定受影响;情绪波动起伏,又会令病情有变。虽然有家人照顾,但很多时为了不让他们担心,病人反而不想和他们谈及自己心中最深层次的恐惧。同时由於会想到死亡的可能性、和死亡之後人的归宿,可能会触发他们对灵性和宗教的追求。在香港的医疗体系内,有一群分别来自不同宗教的热心人士,他们每天在病房内穿梭,关怀卧床院友,聆听他们的心声,为他们提供疏导情绪的窗口;及在适合时向病者介绍自己所属机构的宗教理念。

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来自天主教、基督教和佛教的心灵关顾员介绍一下他们提供的服务,同时分享一下他们在关怀路上的点滴。

他们就是:

陈诗雅女士
沙田区天主教牧灵部单位协调员 (兼任新界东联网心灵关顾服务联网统筹员)

张丽碧女士
基督教主任院牧
沙田区医院院牧事工有限公司

传灯法师
大觉福行中心住持
佛教院侍部总监

心灵关顾英文是 spiritual care。首先很多人未必知道医院内有宗教机构提供心灵关顾服务,可否介绍一下你们的团队及服务,让大家多点认识?

陈:天主教香港教区於1991年成立医院牧民委员会,目的为统筹在本港医院的牧灵服务及传扬基督福音的讯息。这包括为住院的病者及其家属提供身、心、灵的关顾,以及为院内的员工提供灵性支持及安排宗教服务。我们的服务对象包括病人、病人家人、朋友或照顾者、医院内员工,或其他在院内有灵性需要的人士。

王:基督教方面呢?

张:於1985年,麦大卫博士应邀在《威尔斯亲王医院》肿瘤科开展基督教院牧服务,盼能以具体行动表达上帝的爱。服务对象主要包括:病人、家属及医护人员。院牧会主动进行床边探访、回应医护与各方转介、关顾医护员工,以及定期举办各类聚会及节期活动。院牧受过专业训练,专责照顾病人及家属的心灵需要,并与其他医护、义工、社区及教会夥伴携手合作,促进治疗果效,致力使医院成为一个实践「全人医治」的地方。

王:佛教方面呢?

传:大觉福行中心的佛教院侍服务成立於2011年的,正如我们的名字所言,佛教院侍的工作是在医院内侍奉病人的心灵,陪伴院友及提供灵性关怀,另外,我们亦会为病人和照顾者提供情绪支援以至临终关怀。为提升病者、其亲友及医护人员的心灵力量,佛教院侍部亦会定期与院方合办生死教育讲座、正念禅修、心灵关顾工作坊、创意手作坊及节日联欢等,让大家懂得把握生命,活出人生的价值及意义。

shutterstock_2094880051

第二部份——如何关怀病人

王:你们提供的服务实在是非常全面,由病人、病人家人以至医护人员,你们也会关顾他们的心灵健康,这实在是填补了目前医疗体系内的一个空档,特别是能走到病人床边探访,陪伴他们渡过乏味的留院生活。

请问你们与病人倾谈的时候,有没有一些特定的流程及讨论题目?

陈:我们进行床边探访时,会视乎病人的灵性需要而与他开展话题。

一般而言,我们在收到医院的转介後,会作第一次探访,我们会评估病人的灵性需要,从而提供适当的支援。最常见的支援方式,是透过聆听和陪伴,让病人可以抒发情绪,又或者是探索他们认为重要的话题,这些话题可以包括他们自身的价值、人生中苦乐的经验、生命的意义、与信仰的关係以及对死亡和死後世界的探讨等等。

如果病人是天主教徒,我们更会因应他的需要, 安排神父探访及施行圣事。另外,当病者出院或过世,我们亦会按他们或家人的要求,视乎需要转介给教会继续提供支援。

张:基督教院牧会定时走访不同病房探望病人,如倾谈间发现病人有需要,会於一两天後覆探。

我们深信人不但有身体上的需要,也有心灵上的需要;所以院牧关怀的课题,会聚焦於五个人心灵的基本需要,包括:

1. 人生意义
2. 自我形象
3. 爱与归属
4. 饶恕接纳
5. 永恒盼望

我们相信当这些心灵需要得到抚慰,病人便可以更有力去面对病患或生活上的挑战。

院牧会藉著同理聆听、陪伴、探究、生命回顾等,让病人可以整合过去的人生,肯定过去的意义,然後活好今日,最後存著盼望迎见未来。

倾谈间,如果病人对信仰有兴趣,院牧会乐意解说;如果病人想洗礼,院牧亦会安排礼仪。此外,院牧会藉著诗歌、圣经经文、祈祷,给病人更多力量渡过每一天。当病人康复出院,想参与教会聚会,院牧乐意为他推介,有需要时,亦会陪同出席。

传:佛教院侍希望透过适切陪伴、聆听及同理病人及家属,提供五全(全人、全家、全程、全队、全社区)的关怀与支援;引导病人与家属坦诚沟通、忏悔过失、修复关係、解冤释结;鼓励病人与家属做生命回顾、四道人生(道谢、道爱、道歉、道别);肯定病人在过去的人生中对家庭、对社会的努力付出及生命价值。如果病人有未竟的心愿,我们会尽量引导家人助其达成;倾听病人心声,他的不捨得、放不下;引导病人做死亡準备,如嘱咐後事安排。

在服务内容上,视乎病人的身体、心理、社会、家庭及灵性情况,来决定探访次数的多寡,从一次到持续多年不等,如病情严重甚至已到晚期的,探访会频密到一天两次;也会考量病人的支援网络,家庭成员之间是否互相补位等。病人出院後,如有需要,可安排家访。

1843062676

第三部份——心灵关顾员的资历

王:听到你们的服务範围实在非常广泛,而生死是最敏感的题目,如果处理不善,非但不能帮助到病人,甚至会带来伤害。请问要加入你们的团队需要甚麽资历或是经过什麽培训?

陈:我们的牧灵工作者大部分是信徒,亦有少部分是修道人,例如修女。

同工们必需是教友,大部分本身有读过一些教理或神学课程,入职之後需要定期接受培训,包括各类型的专题讲座、灵修、团体避静等等,当中每个同工必需参加「临床牧灵课程(Clinical Pastoral Education (CPE)」。CPE是一项关怀和牧养处於困境人仕的专业训练课程,当中包括临床实习、导师个别指导、逐字报告、小组研习、个案研讨、个人及神学反省等等。

张:基督教院牧必须要完成神学训练,一般都具备做传道人或宣教师的资格,部分院牧更具有牧师的身份。除此之外,更要接受「临床牧养关顾教育」(CPE)的专业训练。课程内容包括:神学、医学、社会学及心理学,并透过临床实习、病室报告、小组交流和督导评估等,使院牧服务达致专业水平。当正式成为院牧後,每周的同工会,会轮流分享个案,期盼能在理念和技巧上,持续进步。

传:院侍团队由出家法师及在家居士组成。院侍必须完成由佛教院侍部举办的医院关怀服务初阶、中阶及高阶专业培训课程,累积足够的床边探访关怀经验,可以一步步循著晋升阶梯提升。同时,无论出家或在家院侍,都必须拥有佛学硕士或同等学位。院侍需要出席每月一次的院侍聚会,彼此互相切磋。并不定期参加坊间相关的专业课程,以及透过讲学,与大众分享经验。

shutterstock_291554306

第四部份——遇见的困难

王:心灵关顾服务非常有意义,但亦是非常困难。例如病人可能因为心情不好,拒绝你们的好意。知道各位都是很资深的心灵关顾员,可否和我们分享多年来遇到的一些困难。

陈:在关怀病人时,很多时候会碰到很擅长解决问题但不擅於表达情绪及心意的院友。我们通常会先让当事人认清自己的情绪,让他们抒发。通常他们在理顺了自己的情绪後,都会找到一个新的角度去面对问题,会更勇敢去表达自己心意或者準备自己去接纳对方的情绪。另外,我觉得有时在安排探访时间上颇有困难。病人在医院意外地很忙碌,不是要去做检查,就是去了做物理治疗;而我们探病通常要避开交更或医生巡房时间,所以到病人真真正正可以安顿下来见面的时间,其实很有限。

张:一般来说,病人的迷惘、困难和关注的问题会因著他本人的性格、病情的轻重有所不同。如果他的性格是比较乐观、病情属轻症,那麽,他的忧虑会比较少。但假如病人性格沉鬱多虑,又不幸患上一个不能治癒的重症,当我们主动接触关怀他时,他或会抗拒,会把内心的不甘心、愤怒,发洩在我们身上,甚至会有不礼貌的回应。此时,我们便更需要明白病人的愤怒并非针对自己,若能理解,会较容易持续地关心他;当彼此建立了互信,病人便会愿意表达内心複杂的感受。

传:每位病人都是独特的,我们需要以同理心去陪伴及聆听他们的心声。对於病人接不接受关怀探访,院侍必须尊重其意愿,不应强求。身罹疾病或死亡将至时,病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困扰:

身体症状;
心理情绪;
社会家庭;及
灵性议题。

疾病所带来的疼痛与不适,可以用药物纾缓。至於其他三个方面,则需与病人建立互信,然後陪伴病人一一去面对及处理。

王:你们陪伴病人走过不少惊涛骇浪,相信你们也许也有心力交瘁的时候。在不断付出及关怀他人的时候,你们是如何照顾自己的心灵?

同时你们又有什麽意见给所有照顾者?

陈:探访是一种花耗心力的工作,每一天上班或回家路上,我都会刻意绕路到圣堂静静沉淀,将自己无能为力的地方交给天主。时间可能只是短短的五至十分钟,但已经可以帮我好好充电、重整自己。

作为病人的照顾者,我们的生活时间表往往要按病人的生活需要去编排,有时因为资源缺乏,我们要牺牲自己的需要和时间去照顾病人,长久下来会令自己变得疲惫。因此,我们会提醒自己,既然我们是病人的支柱,更加要好好照顾自己。机械人也要充电、要休息、三餐均衡饮食,间不时轻松玩乐,跟朋友分享沟通 - 这样我们才有能量去照顾病人。

如果一个人照顾太吃力,就更需要跟家人或团体提及寻求支援,千万不可单打独鬥,自己摃起所有责任。

张:我当院牧已经超过十年,有时内心都会出现无力感,很多负面感受都会跑出来。在这个情况下,我先要觉察自己的情绪,然後提醒自己要停一停,或许请一两天假安静退修。如没有这空间,也要学习抽离,例如:下班後到公园散步、听诗歌、写日记、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

作为家属的照顾者,要长期照顾患病的家人,要承受的压力会更加大,所以在有需要时要向合适的人倾诉或寻求帮助。照顾者亦要知道照顾病人是整个家庭的事,如其他成员可以,是应该一起分担,不要自己独自承担。要安排好休息时间,不要因为忙於照顾工作,便减少或放弃个人娱乐,或与友人相处的时间,这样对自己的心灵状态是不健康的。

传:照顾者亦要知道自己不是万能的,是无法改变整个局面。

每个病人,或者说每个人,都有属於他的经历,别人无法替代或扭转已成熟的果——比如眼前的病,这个认知很重要。

照顾者可能面临瓶颈或感到虚耗,此时便要更加醒觉,以智慧去疗癒及转化情绪。照顾者也需要给自己留有喘息空间、疗癒空间。禅修最能让自己与自己相处,简易的放松身心,体验呼吸,静观念头、情绪、感受的来去,不予回应,清明而不为所动。经常练习,心力会强壮起来。

shutterstock_393041860

第五部份——难忘的经历

王:可否请大家和我们分享一些难忘的经历。

陈:让我来分享一个「痛而不苦」是有可能的故事吧。

阿强是一位长期病患者,三十多岁时因为一次手术失败的经验,之後十年额外做了好几次修复的手术;好不容易康复,几年之後,又患上了类风湿关节炎,行动不便之馀,长期都要忍受痛楚,最後连工作能力都失去了。後来因卧床时间变多,连气管都经常发炎。家中虽然有太太和女儿,不过因为照顾上有困难,只不过是六十出头的阿强,已经要住进老人院了。

听到这里,你以为阿强一定要愁眉不展,怨天怨地,或者终日鬱鬱不欢的样子?事实刚刚相反,阿强大部分时间都是温文有礼,虽然时刻都忍受住痛楚,但我未见过他向医护和工作人员发脾气。对於生命中的种种不幸,他都尽量安然接受。

阿强唯一的渴望,是可以领圣体。阿强入住的老人院,原本是有神父每月到场为院内教友举行弥撒的;可是,连续几个月,弥撒的日子都碰上他支气管炎,要在房间内隔离,他已经差不多大半年没有领过圣体了。我知道之後,立刻去安排送圣体。领过圣体後,他说:「陈姑娘,很多谢你,愿天主祝福你!」我忍不住问他,「我知道你其实很辛苦,你反过来祝福我呢?难道你都无不开心?你是如何做到的?」阿强说:「你可以为我送圣体,我真的很开心!所以我感谢你,我想祝福你!痛已经是事实,难道因为痛就要去发脾气?令身边的人不开心吗?可以领圣体,有耶稣陪伴我,我已经很感恩。我虽然是病人,仍然可以祝福身边的人,见到照顾我的姑娘忙来忙去,说声多谢,跟他们打打气,不是很好吗?」

我们未必能够主宰命运,但我们可以选择态度。阿强教懂我一个很重要的道理:病人未必一定是「痛苦的弱者」,他们在困境中依然可以选择感恩、选择祝福,选择去爱。

张:我曾遇过一个患癌的女病人,她试过不同治疗,导致身体急促转差。三年多以来,她都是积极治疗,希望能打赢这场仗,但即使受了很多苦,病情都没大进展。一天,医生巡房,直接和她说:「化验报告出了,癌细胞已扩散到肺,我们已经没有办法。」病人听後,即时大哭,情绪失控,於是姑娘紧急转介院牧。

当我到达後,她第一句就问:「点解?点解会咁?我之前切了个子宫,想著会好吧,怎知又扩散去肺,电完想著没事吧,现在又说再有肿瘤。我还做过好多次大电、细电,弄得膀胱经常发炎,点解?点解要这样对我?」我容让她表达内心的不甘心、愤怒、悲伤;之後,我尝试和她一起寻找意义,我问她:「其实,你之前那麽辛苦都撑下去,是为了谁?」她的情绪又再激动,边哭边说:「我为了对仔女,我知将来在天家可以再见,但我真是不捨得他们,他们好乖的!」她越哭越厉害,原来她的坚持是希望可以和儿女有多些共聚的日子。当她再次确认这一点,她知道作为妈妈,她已经尽了力,已经无憾。

当听见医生的噩耗,她需要确认死後世界会是好的。我问她:「现在剩下的日子不知还有多少,或者长,或者短,你还有什麽心愿想完成?跟住你会怎样?」她说:「没啦,我什麽都交代了。我知我离开之後会返天家,我阿妈走时,我求天父接纳她,我半梦半醒,见到阿妈坐在椅子上,耶稣伸手接她走,所以我知我将来都会返天家。」病人这个经历让她坚信死後会被主接回天家,因为这份信心,可以减少她对死亡的恐惧。最後,我为她祷告,把她带到上帝面前。

两日後,我再探她,她正在吃薯片、饮可乐,她说这些食物,以前是一定不会吃的,现在能吃就吃,能喝就喝。她好像从危机震盪中,终於可以站稳了,可以继续迎接前面的挑战。

传:让我分享一位中港司机的故事。

他的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和姐姐带大。姐姐出嫁後,留下他与母亲同住。不知是否开长途车,长时间保持一个固定坐姿的缘故,他的脊椎和神经受压,医生建议手术。眼见同院的另一位病人,手术後的情况更差,手脚无力,无法自理,他害怕自己也会像他那样,焦虑得彻夜难眠,潸然流下男儿泪。

我们经常陪伴及同理他的处境,耐心聆听他的心声。他想起家中母亲供奉多年观音菩萨,便虔诚地念起菩萨名号,祈求手术顺利。果然,手术很成功,之後他努力做复健,并自动自发关怀其他院友。将近八年过去,虽然脊椎神经的疼痛未有间断,但他坚持运动,希望生命长一些,可以陪伴妈妈久一些。

最近,年近九十的母亲食慾不振,体重大跌,人很憔悴。入院检查,原来肠塞了,医生交代要有心理準备!他焦急得如火锅上的蚂蚁。医生问他:「如果出现紧急情况,要抢救吗?」他举棋不定:抢救会给妈妈增添痛苦,不抢救就等於放弃妈妈了!这时,他又想起家中的观音菩萨,马上虔诚祈求菩萨指点迷津:如果妈妈的寿元该尽了,就让她轻松自在地走!如果她命不该绝,就让她好起来!及後医生替他妈妈施行手术,而手术亦很成功。他很开心,但亦理解妈妈有一天中会离开他的。他告诉我他会接受上天的安排(无论是什麽安排),他的责任就是在未来不知多长的日子裏尽量照顾妈妈,就像妈妈一生养育他毫无怨言一样。

王:今天真是感激各位到来和我们分享你们的经验,令我们更加了解心灵关顾这个课题。

陈、张、传:不用客气。

(於2022年5月定稿)

shutterstock_554296531



如何寻找心灵关顾服务

病人和照顾者可以

• 直接向医院内的心灵关顾服务(天主教牧灵部、基督教院牧部、佛教院侍部)查询;

• 向病房姑娘提出需要,由病房转介;及

• 办公时间直接致电有关机构。



在那极度伤心、艰难的岁月中,信仰能安抚那支离破碎的灵魂。


shutterstock_399597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