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亮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院长
访问:王荣珍女士
资料整理:陈珑医生
何仕扬医生
林善雅女士
简介:
所谓预防性於治疗,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减低一个人患癌的机会。在这篇访问中,陈家亮教授和我们讲解可以如何预防癌症(特别是大肠癌)。
王:我们中国人常说「预防胜於治疗」,那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如何预防癌症——特别是大肠癌?
陈:要令身体健康和预防癌症应该从小做起,到了一把年纪才做实在是有些困难。不过「迟做」总好过「不做」。
我们患癌的成因除了是父母给予我们的遗传基因外,环境因素亦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见到一些人非常幸运,虽然暴饮暴食还是没有问题;相反一些非常注重健康的朋友偏偏又早走。这可能和遗传有关係。但是越来越多研究告诉我们,纵使父母遗传了一些不好的基因给我们,只要我们从小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好好的对待我们的身体,那麽就算有不好或致癌的基因,它们都不会那样容易彰显出来。
运动是防止疾病非常有效的方法,亦可以防止大肠癌复发。饮食亦极为重要。我们常常说「多菜少肉」。这些是很久之前大家已经观察到的现象,但却不明白为什麽。
现在我们知道多进食蔬果、穀物,减少红肉、醃製食品是会减低患大肠癌及其他癌症的机会,原因是和我们刚才谈到肠道内的细菌环境有关。简单来说,在我们的肠道内是有「好菌」和「坏菌」的。如果一个人长期缺乏运动和进食很多红肉、肥腻的食物,就会令到肠内的坏菌(以至致癌细菌)越生越多,而可以抗癌的细菌则越来越少。久而久之令我们肠内的黏膜容易发生病变。而如果有遗传的基因更容易将疾病诱发出来。
王:所以我们作为父母,应该帮小朋友从小便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
但是到了我这样的年龄,已经没法「追」回以前做错了的事。想补救还可以吗?
陈:是可以的。但大家都明白永远是「预防胜於治疗」,事後补救是需要很多努力和漫长岁月的。
我记得小时候我祖母常对我说:「三岁定八十。看见你现在怎样就知道你长大後会如何。」以前觉得这是老人家吓小孩子或是一些迷信的说话。但现在从肠道内的细菌环境来看,这句说话是非常有智慧的。
我们小时候在肠道内的细菌环境是非常多元化,所以我们有一个很健康的身体。
但是如果常常进食高脂、高糖、肥腻或是加了很多乳化剂、添加剂的食物,是会破坏我们肠道内好的细菌,令那些恶菌、引致癌症和其他疾病(例如糖尿病和中央肥胖等)的细菌滋生。
我们常见人到中年便有中央肥胖的现象,以前我们认为这是新陈代谢的关係,事实上是随着年纪我们肠道内的细菌由好变坏。那些坏的细菌令我们在吃同一份量的食物的时候,吸收得更多。更糟糕的是它们会发出一些讯号给我们的大脑:「你还是非常肚饿、需要吃多一些东西。」於是我们在晚饭後还会到厨房找一碗即食麵宵夜。
所以我们要从小教育我们的小朋友,要有健康的饮食习惯。
作为成年人我们不要因为迟了而不去补救。我们应该从生活习惯出发、做得更好——例如是减少进食我们刚才提到的高脂肪、肥腻食物;要减少红肉;而醃製食物真的是要尽量避免。
运动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每星期至少要有三天、每天至少有30分钟的运动。带氧运动是会改善我们肠道内的环境,进而减低患疾病(包括肠癌)的风险。
王:现时在坊间有很多所谓「益生菌」(probiotics),请问进食这些有用吗?
陈:其实早一段时间我们医学院亦做了一些研究,有四成的香港市民肠道失衡的问题非常严重,这个严重的失衡程度令到我们的整体免疫力下降、而免疫能力下降增加了患很多疾病(包括肠癌)的风险。
那麽可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是否我们自己寻找一些所谓益生菌或补品进食就可改善呢?事情当然不是如此简单。
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益生菌产品,但大部份的牌子都未有足够科学数据支持它们用的那种益生菌,真的是可以帮助进食者改善肠道细菌失衡。
所以第一件事就是应用「非药物」方法,例如是健康饮食、多做运动、戎除恶习。假如真的是觉得需要用到一些益生菌配方,便需谘询自己的医生,因应自己的体质或有没有其他疾病,看看有什麽益生菌是真的是适合自己及可带来一些帮助。
王:非常感谢教授今天不但和我们解释了大肠癌这个课题,还给了很多「贴士」令我我们知道怎样照顾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建立好的生活模式去减低患癌的机会。
陈:不用客气
(於2021年6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