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云背後的一线银光

 

王荣珍

 

Janet Wong.jpg

 

简介:

患癌症可以说是一个人一生最可怕的事情,听到坏消息时的晴天霹雳、治疗时身体承受的各种不适等等,一切一切都是那麽令人无助、焦虑和痛苦。不过在编写这本手册的过程中,我们访问了多位「走过惊涛骇浪」的过来人,从他们的亲身经历,我们发觉有时在顽疾背後亦不是完全没有任何正面的元素,在这裏和大家分享。

 

患癌症可以说是一个人一生最可怕的事情,听到坏消息时的晴天霹雳、治疗时身体承受的各种不适、除了担心自己之外还要担心疾病对家人带来的影响,一切一切都是那麽令人无助、焦虑和痛苦。

不过在编写这本手册的过程中,我们访问了多位「走过惊涛骇浪」的过来人,从他们亲身的经历,我们发觉有时在顽疾背後亦不是完全没有任何正面的元素,有不同朋友和我们分享疾病的来临是一个 wake up call ,令他们反思一真义无反顾的生命模式是否真的适合自己;有在疾病之後除了感恩之外还是感恩;或有是找走到人生从来没有感受过的意义。

以下就让我和大家分享几个个案,看看在乌云背後还是有一线银光的。

shutterstock_338259794

「我只有感恩」的故事

梁女士(May)发现肠癌的时候已经是第四期,除了切掉长长一截大肠之外还切了三分之一的肝脏,之後还要做化疗。

很多人会觉得这是非常不幸的事情,但May 告诉我们她有的只有感恩。

感恩的是发现癌症的时候虽然已经是第四期,但还是可以治疗得到,自己实在是太幸运了。

更幸运的是因为自己病发听医生说大肠癌可能有家族遗传的可能,她便叫在美国的儿子也去检查一下。儿子检查後发现原来有一大粒胃息肉,分析的结果是性质比May 的癌细胞还要凶猛,於是接受手术切除了一尺的肠道,还做了12次化疗。要不是妈妈患病促发他去检查,相信癌细胞会静静的在肠内增生,不会被及时发现。

儿子告诉May:「妈咪,你不单生下我,给予我生命,还救了我一命!」

人生会遇到什麽事情,许多时候都不由我们控制,但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则是掌握在我们手中。半杯水,是空是满,在於一念,苦乐如是。


(详情可参考「梁宛昌女士——肠癌病人之分享」文章)

shutterstock_565644496

 

 

「以生命影响生命」的故事

患上肺癌的王先生接受多种治疗包括免疫治疗。顽疾令他非常辛苦兼且将生命原有的一切颠覆。但当我访问他的时候,他竟然告诉我他感觉「非常幸运」。幸运的并不单是他找到一个好的医生;在生意上来往的人对他包容,最重要的是因为患病的「良性化学作用」,令他和太太多年平淡的感情生活被激活、变得「很浓烈很浓烈」,在王先生的口中是「已经昇华了」!

相信和很多已婚人士一样,数十年的婚姻生活渐趋平淡,老夫老妻去到相敬如宾,平平淡淡又一天的阶段。没想到一场疾病令流失於岁月中的浓厚感情再一次聚焦起来——两人每天二十四小时都在一起,大家珍惜每一刻时间,就算小事如望着一些花花草草,大家都非常感恩。

面对患疾,大家当然非常担心,但是在经过万水千山之後,已懂得用平常心来面对、珍惜相处的每一刻,重视对方所说的每一句话。

在访问中坐在旁边的王太忽然对我说:「前几天他突然吻了我一下,差不多吓死我了!」

望着他们,我深深了解到什麽是「鹣鲽情深」、什麽是「执子之手、与子终老」。

除此之外王先生还决定在有生之年「以生命影响生命」,他告诉我他之所以接受我的访问,是他觉得如果他的遭遇能够帮助到任何人,他便会觉得很满足。他虽然知道自己也病得不轻,但还是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去帮助人的。故此他参加很多讲座、看很多书籍,兼且完成义工课程,希望能够增加自己的知识,如有机会见到同路人可以去支持他们。

一次在医院王先生碰见一位常常自己一个人来看医生的女士,她的神情非常焦虑,还未开始做化疗时,她已是六神无主, 十分徬徨。王先生便他分享自己的经验,努力告诉她,以他的经验,事情并不是那麽可怕,而且很多副作用都只不过是暂时性的。两人後来更做了朋友。王先生认为最安慰的是有一次该女士对着他大笑,这真令他真实的看到什麽是生命的意义。

在义工路上,王先生找到异常的满足和力量,他了解人生无常,亦接受死亡可以随时降临,但只是坚决的希望用自己馀生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详情可参考「黄先生——肺癌病人之分享」文章)

shutterstock_1104766334

 

「走过死亡幽谷从此人生彻底易轨」的故事

香港人常说「赢在起跑线」就是指一个人任何时间都要比别人快起步、比别人跑得快,这才能得到成功的人生、美满的人生。

二十出头的Ginson大学毕业後便每天「博到尽」——拼命做兼且拼命玩,经常是吃一餐没一餐,而且吃的均是垃圾食物。放工後为了减压便「玩个够」:去卡拉OK唱歌一唱唱到天光,翌日连衣服也懒得换便直衝去上班。如是者长期睡眠不足,每天平均只是睡三至五小时。

一天在写字楼突然昏厥之後Ginson发现脑内有一个肿瘤,遍寻名医结论都是一样——就是做手术风险太大,没有手术做,估计生命只剩下约六个月。

闭门大哭三日三夜之後, Ginson醒觉到如果真的只剩半年命,自己已白白断送三天是多麽不化算,於是在準备好身後事(立好遗嘱、登记器官捐赠卡等)便踏上征途,去她一生想去而又没有机会去的地方。

幸有良朋相伴,去过西藏、去过印度,见过最贫穷的人、见过最天真儿童的笑容、甚至见过天葬。

在旅途中不断複检自己的身体状况:可有消瘦、可有体力衰退、可有器官失灵,奇怪的是通通都没有发生,反而是越行越精神。

回到香港见医生,医生错愕的表情令她发笑,除了要她继续做例行检查之外,亦乐於分享她的外遊花絮。当被 Ginson 问到为何自己还在世的时候医生说:「很多时医学可以作合理解释,但往往亦有例外,我很乐於见你到这非常特别的例外。」

在历劫重生之後, Ginson不再恋栈她在香港辛苦争取来的一切,和一直支持他的未婚夫移民到加拿大,重回最简樸的生活。每天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除了煮三餐、幹家务事、便是做运动。另外积极投入多伦多华人社会的纾缓治疗义工行列,用自己的经验去鼓励病患如何正向生活,深切体会何谓「施比受更有福」。

癌症可以是人生的催命符,亦可是一个适时的闹钟(wake up call),令当事人生命从一条路轨走上另一条更好的路轨。

在听Ginson 的故事时我关心的并不是什麽医学奇蹟,而是她那正向的态度和那「打不死」的精神,还有她告诉我原来只要「心」是快乐的,身体自然好好的跟着走。

(详情可参考「Ginson——脑癌病人之分享」文章)

shutterstock_448520098

 

「人生从没有如此美好」的故事

人生胜利组的一个基本定义就是事业成功,比任何人升级得快、赚的钱多。

在香港做医生是出了名赚钱多啲专业,可以住豪宅、穿名牌、驾名车,不难令人明白物质上的满足可以如何驱使人更努力的工作。而且在名利塲中亦比较的压力。谁这个月billing 多少,谁更厉害有多少等。

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究竟是需不需要赚取如此多的金钱、有如此多的慾望需要去满足。

亦从来没有想过身体是会抗议的、人是会病的。

某医生身体向来很好,一次寻常的胃痛令他发现自己已经患了胃癌二期,在很短的时间内他谘询过不同医生,知道手术切除还可能有根治的机会,於是义无反顾的走进手术室。

手术後医生告诉他他真是一个幸运儿,只要过多大约两星期,胃部的肿瘤便会「爆破」,那时癌细胞就会扩散,不但必须要做化疗,而且再难有根治的机会。

什麽「大步槛过」、「险过剃头」、「死裏逃生」等词彙都在他脑中闪过,接下来的是极度感激上天给他这个重生的机会。

回顾自己以往的生活,每天工作那麽长的时候,週末还看病人、做手术,弄到自己常常觉得极为疲劳,这是否真的需要呢?

答案是完全不需要;亦不值得。於是也决定将自己生活模式来一个大调教,每天只是在上午工作四小时,吃过午饭便去做不同运动或是和朋友喝茶,一个星期做一次义诊略尽绵力去帮助一些负担不了昂贵私家诊金的病人。

我和他喝茶看见他那极好的气色和轻松的神态、觉得他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我问他近况如何,他说:「从来不知道生活可以如此美好!」他的太太在我耳边细说:「如果不是患了癌症,他才没有这麽大的转变呢!」

shutterstock_304744709

 

「觉今是而昨非」的故事

最後一个故事主人翁并非是癌症病人,但是我觉得她的故事亦令我们想到疾病可能令我们重新检视自己的人生,觉今是而昨非,重新上路,令自己和自己爱的人生活得更好、更快乐。

在写这篇文章期间,无意中在网上听见韩马利女士(Mary姐)做的一个分享。就是在数年前她在一次往内地工作回港之後,因为一直「微烧」便去看医生,原以为没有什麽大问题,医生却要他立即入医院。她当时的反应是「只是发发烧而已,使唔使住医院咁誇张!」她想也没有想过在说完这句话之後有七天她全丧失记忆,并在鬼门关走了一转。

原来Mary姐患的是脑膜炎,病情非常严重,幸而医生立刻把她送到医院治疗,在之後的七天她在生和死之间遊走。她自己失去意识不知道害怕,但可吓坏了丈夫和朋友。事後根据医护人员告诉她,在入院後的第三、四天她虽然甦醒,但是完全处於一个「失智状态」。当丈夫走进她房间时Mary 姐问他:「你是谁?」;丈夫说:「你不知道我是谁?」她回答:「不知道,那麽我是谁?」三更半夜拿起手袋便往电梯衝,医护人员把她捉回房间她大叫:「不要阻止我,今天我要拍一场很重要的戏,成间厂啲人等紧我。」

幸而Mary姐的神是眷顾她的,之後她便慢慢痊愈。朋友告诉她见过脑膜炎的病人,去世的有之、失去活动能力的有之、变成植物人的也有之。

出院的时候医生告诉Mary姐她需起码休息半年不能工作。在生死之间徘徊过後的她把生活节奏放慢下来。她感激上天赐给她重生的机会,并深深感到事情背後一定有神的美意,她决定重组自己的人生。那麽又从何开始呢?

Mary 姐知道婚姻是人生的基石,一定是从自己的婚姻开始。

Mary姐的丈夫杜先生小时候在内地长大,成年後便到澳洲生活;而Mary姐则从小在香港长大,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香港女」。两个人是「南辕北辙」。在患病之前Mary姐已觉得两人的婚姻好像有一点问题,就是两人的嗜好不同——杜先生喜欢在家过閒静的生活、养养鱼、看看书;而Mary姐则喜欢热闹,聚会越多人越好。不过Mary姐觉得很多结婚久了的夫妇都有这样的问题,也不需要太著紧。

在休息期间Mary姐和丈夫相处的时间多了,每天吃过晚饭都去散步。有一天丈夫忽然对她说:「其实我对你非常不满,对我们的婚姻生活也很失望。」他这样说实在是吓了Mary姐一大跳,忙不迭追问他为何有如此的感觉。

原来杜先生一直觉得太太从来不尊重他的意见——他喜欢衣着随便,但是Mary姐则觉得出外见人要穿得大方得体,每次和朋友聚会前便把衫裤鞋袜全部衬好叫他穿。同时在日常生活对他诸多批评,由於杜先生不在香港长大,所以他用的词彙和香港人有时不同,例如会说「古时」而非「以前」;会说「老百姓」而非「市民」,每次Mary姐都纠正他说:「香港人唔係咁样讲嘢㗎」,这令他觉得自尊心被伤害,久而久之便不喜欢和她外出见朋友,因为反正都不觉得自己「得体大方」。而最严重的就是Mary姐过分专注事业,就算是丈夫病了也只是将药物和一杯水放在他面前,说两句你记得自己食药之类便匆匆出门。长期的失望慢慢变成放弃;为了害怕拒绝便索性不提出要求。一次发烧严重到入医院都是事後由医护人员通知Mary姐。

听到丈夫所说的一切 Mary姐简直呆了。换了是以前她可能会为自己辩护,但一场大病令Mary姐作出反思—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如此自我而伤害了丈夫,同时更重要的是可以如何改过去挽救婚姻。她坦诚的告诉丈夫她从不知她过去的态度会对他造成如此大的伤害,并且衷心向他致歉,希望大家在天父的庇荫下可以重新出发。

在往後的日子大家均作出最大的努力,非常欣喜的是现在两人的婚姻关係从未如此美满。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场大病可能褫夺一个人的一切,但亦可能是一个契机,令病者重新检视生活,从而得到更美满的人生。


(於2022年2月定稿)

1013711122